冷眼旁觀:香港老師地位不高

我們也許可以從老師的地位看一個社會的素質和文明。芬蘭社會重視教育和知識的傳承,老師是備受尊重的行業,他們都有高學歷,起碼有碩士學位,而他們的薪酬與企業的主管或專業人士不相伯仲。這不是說當地老師的薪酬特別高,而是芬蘭社會相信人各有所長,擁有工商管理碩士的與取得教育碩士的都是人才,商界與非商界之間的薪酬不是一道走不過的鴻溝。

香港當然不是。香港是個重商的社會,大學畢業生有幸進入投資銀行的話,三兩年後月薪可高達七、八萬元,但這年輕人若是老師,他的入職薪酬二萬多元,若他在十多二十年後有機會升任校長,才有機會成為八萬多元月薪的人士。

香港人常認為當老師是「優差」,假期多,工作不難。這是何等謬誤!城市大學一項調查發現,老師的工作量沉重,有多種健康問題,如眼睛疲勞、焦慮、失眠和失聲等,而女教師的精神壓力較男教師大。

在市場化的教育環境下,老師的工時愈來愈長,除了教學還要兼任行政和宣傳,每天八時前到校,傍晚六時後仍在開會;到晚上,不少老師會與學生玩msn,與他們聊天,做一個好的聆聽者。

當老師可真不是一份工,而是對下一代的承諾。可是,香港社會不像芬蘭,我們口講有教無類,政策卻往往讓弱勢的學生更弱勢,教師是影響人的工作,一句話可扭轉孩子的一生,但教師的社會地位不高。這種現象反映了縱使香港有七萬元一呎的天價樓,但心靈富足和人文素質卻相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