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觀:應試基因作祟

通識科是甚麼?一名中四學生說,是新包裝的填鴨教育,是為求攞高分,必須認同死不認同的觀點的科目。

新高中推行大半年了,其他科目雖有改動,但教與學的都懂得拿捏,惟大部分老師和學生還未掌握通識科,習慣了不思考只懂背誦的同學(即大部分學生)更視通識為洪水猛獸,而補習社和高中老師則忙於「拆解」。

當然,這只是一般性現象。有少數學校懂得教通識科,朋友的女兒也因有一位好的通識科老師,對社會議題的認知和思考能力都提高了。還是老師最重要。可是,老師對通識的熱誠往往被考試要求打沉。一位年輕通識科老師參加了通識科考試評分工作坊後非常沮喪,他說同工都企圖把學生的答案系統分類,這樣答多一分,那樣答又多一分。

對,這就是多年的「應試基因」作祟,大家只求建立應試技巧,不求深化和鼓勵思考。若學生離題作答,改卷員沒有「樣辦」跟隨,學生可能會很低分。早前某電視台請名嘴答模擬通識卷,有些題目就連名嘴也不合格。

第一年的通識科考試還有兩年就舉行,且看通識科如何被應試基因「異化」。異化後的通識科可能還有一個惡性後果,即學生為了攞分,往往會寫出最標準和安全系數最高的答案。數年後,當通識科累積了多份試卷,老師就能「揣摩」出改卷員心思,懂得教導學生循着這心思舉一反三,就可以加分。這些都是可操練的應試技巧,但也可能是缺乏批判思考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