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初,中國雖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但發達國家未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始終對中國的商品、資金「走出去」帶來掣肘。故此,金融海嘯前,每當中國領導人訪問美、歐、日時,爭取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成了一項重要的外交使命。
金融海嘯發生後,為扭轉經濟下行態勢,中國政府推出四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去年還釋出十萬億元天量信貸,主要注入於大型國企及地方政府的「鐵(路)、公(路)、基(本建設)」項目,除支持央企以「氣吞萬里如虎」勢頭海外購併,並趁中小企業融資難之機,併吞一批有潛質且上規模的民企。諸如寶鋼收編民營寧波鋼鐵,山東鋼鐵吞下民企日照鋼鐵,中糧入主蒙牛,山西國有煤炭大企業收編屢發礦難的私有小煤礦,再則,六成房地產市場由國企控制,天價地王均由國企投得等等,成為國進民退的標誌。
國進民退或許一時逞了舉國體制之強,但是與改革開放的歷史潮流相悖。眾所周知,今天中國經濟騰飛,恰恰起源於三十年前將僵化的計劃經濟轉變為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將單一的國有經濟成分轉變為國企、民企、外企等多種經濟成分。今天,以權力、政策、資金不對稱返回國企獨大,以壟斷代替競爭,不是與完全市場經濟地位背道而馳嗎?況且經濟壟斷只會加劇權力的不受制衡,後果如何,不問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