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協進會重商輕文化

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香港終於成立了「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擔任起港台溝通的大使,以「有限公司」模式運作,將來與台灣的「策進會」交往。其實已落後於形勢好多年,香港還沾沾自喜。

兩岸在一九九二年就因為未能直接官方對官方,而設置海基會與海協會為對口單位,然兩岸關係發展至今,已直接讓有關政府機構對口探討商貿或其他問題,近來緊鑼密鼓的探討ECFA即是其例。

此協進會可說是遲來的演繹,香港與台灣之間的關係早應有更寬闊的空間,跨越兩岸政治溝通鴻溝,為兩岸關係開展新局。香港在兩岸間本具有無可取代的地位,然因過往香港政府的畏畏縮縮作風,緊跟北京的腳步,不敢爭取、不敢開創,揣摩上意猶豫不決,甚至未能亦步亦趨,「兩制」的特色未能發揮。

「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顧名思義乃以經濟文化掛帥,如今卻完全沒有文化背景的成員,顯現香港重商輕文化的傳統價值觀。事實上,特區政府事先強調將與在港台商社團溝通聽取意見,然從去年至今卻從未與台商社團接觸,且掛名台灣工商協會的人士究竟代表性如何,亦未曾徵詢過台灣工商協會。

港台間的經濟議題不再重要,兩岸即將簽訂ECFA,台商早就和港商一樣,將眼光放在大陸,難道港台之間要簽CEPA?更何況台灣人對CEPA十分敏感,就怕落入「一國兩制」的窠臼。

毋庸諱言,台灣民眾一向對回歸後的香港有成見,對香港實施「一國兩制」的成效怕怕,敬而遠之。因之香港與台灣更重要的乃是各層次的文化交流,讓台灣人了解香港回歸後的真貌,否則香港在台灣人心目中,面貌愈來愈模糊,和眾多的中國大陸城市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