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港大下課後,問一位同學,你讀書開心嗎?他說,其實是不開心的。他是不少家長眼中的精英,能考入港大商學院攻讀工商管理和法律雙主修課程,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機會!可是,他看起來有點迷惘的說,功課排山倒海的湧到來,真不知道自己是為了甚麼。
上一輩人說,不開心也得讀書,將來找一份工要緊,沒興趣的工作也要「做住先」!這種功利思維反映的是上世紀的拚搏精神,為了家庭和兩餐,談甚麼興趣?但二十一世紀的青年卻不一定這樣想。
數周前與一群二十多歲青年聊天,他們也是眾人眼中的精英,在大學時成績好,獲多方面的獎項和嘉許,順利畢業後在大型企業或銀行做一口螺絲釘。然後他們發現,刻板的工作沒有甚麼挑戰性,老闆未能令人信服,有時更不近人情。其中一位說,想有空間思考自己的未來,有機會擴闊眼界,準備辭職,申請工作假期到日本大半年。
看到這裏,較年長的讀者會否說,他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有工不做要去旅行?年輕一代真不能捱苦。我倒這樣想,當社會發展已過了「求溫飽」的階段,年輕人可有更多選擇,有空間思考人生目標和興趣,不受父母的思想束縛,是社會進步的意義。
不過,政府要留意年輕人的不開心狀態,以及小圈子式的青年事務委員會回應不了他們訴求的事實。這些青年不會在立法會門前衝警察防線,也不是讀不成書的「雙失」,但原來他們也在尋覓,也有相當強的無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