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者高小生比率較高

【本報訊】暴力不等於欺凌,有專家指,有計劃地揀選弱者使用攻擊行為獲取利益的才是欺凌者,亦即操控型攻擊者。一項於數十間中小學進行的研究顯示,僅百分之○點○二初中生及一點五高小生為欺凌者,近一成五初中生及一成七高小生屬反應型攻擊者。專家指,欺凌行為與家庭背景及父母管教模式關係密切,又呼籲要辨清兩者對症下藥,否則或令反應型攻擊者情況加劇。

校園欺「零」計劃四年來合共訪問了四十間中學近一萬九千名初中生,以及十間小學逾三千名高小生,發現反應型攻擊者及指數於初中均見下降,惟女生則略上升;反應型即受暴躁或敵意歸因的認知扭曲而作出攻擊行為。研究又發現家庭架構、家長訓育管教模式與學生攻擊指數息息相關。

與管教及家庭背景有關

計劃總監馮麗姝解釋,高小生因腦前額葉皮質區發展未成熟,致情緒管理及自制力較差,故反應型攻擊指數會隨年長漸下降,但女生因月經來臨及賀爾蒙變化承受壓力,致指數於初中時略增。

她稱,單親及繼母家庭的家長對管教子女缺乏信心,尤其繼母因難與小孩建立關係而採放縱態度,令小孩較易成為操控型攻擊者。她續指,反應型攻擊者純為保護自己而建立強悍形象,若將他們當成操控型般處罰,反令他們更不信任人和遠離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