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組報道】財政預算案將豪擲一億四千萬元,在年底推行「就業導航試驗計劃」,但未推行已惡評如潮。該計劃以五千元津貼利誘求職人士應徵一些月薪六千五百元以下,「無人吼」的工種,但本報發現一些月薪連津貼高達一萬元的厭惡性工種,同樣乏人問津。僱主及學者都認為政府諗得太簡單,直斥計劃設計失敗,派錢成效短暫,無法激勵及挽留員工。
「就業導航試驗計劃」要求失業滿一個月,並經勞工處成功「配對」的求職人士,當覓得月薪少於六千五百元的全職工作,即獲五百元獎金,三個月後共得五千元。但本報記者瀏覽勞工處網頁,發現只有約兩成職位月薪少於六千五百元,更大多局限於低技術工種,難以對應不同失業人士需要。
原來,在六千五百元月薪以上的工種,同樣有工無人做。葵涌一間護老院舍為增聘兩名人手,過去三年一直於勞工處招聘,更曾把月薪由七千元大增至一萬元,卻未能找到「有心人」,顯示人工高不能解決問題。該院舍一名註冊社工說:「護理工作繁重,更極具厭惡性,要照顧長者起居飲食、換片、沖涼等,一個禮拜返六日,每日工作十二個鐘,少啲愛心及耐性都唔得。」
此外,在新界耕種四十年的花農梁日信,過去透過勞工處以月薪七千五百元招聘人手,但應徵者全都「做唔長」,工作長達三個月已屬極少數。他又指出,由於花農要「一腳踢」,加上工作地點偏遠,故欠缺吸引力,他比政府更早「出招」,以每月一千元交通津貼吸引應徵者,仍然「無人吼」。他又說:「政府諗得太簡單,以為掟舊錢出來就得,但無提供長期培訓,漁護署都有課程培訓漁民,點解花農會無呢?」
學者及人力資源公司也質疑「利誘搵工」的做法。浸會大學管理學系教授趙其琨認為派錢成效短暫,無法激勵及挽留員工。人力資源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周綺華稱,「有工無人做」屬結構性問題,派錢幫助不大。立法會議員李卓人認為,「有工無人做」源於人工低、工時長、交通偏遠及工種厭惡性等四大因素,建議政府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