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2/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大道之行:小修小補門面工夫

曾蔭權政府餘下只有兩年多一點的管治時間,施政上可以推動具規模性的改革空間非常有限,採取守勢策略也是意料中的事,最冠冕堂皇的說法,正如曾俊華在預算案演辭中所言:必須保持公共財政的紀律,確保下一代不會背上財政包袱。

財政司司長的理財方程式,就是在財政盈餘及儲備豐裕的條件下,適量「派糖」,令不滿的社會聲音減弱,各階層都多少有些受惠,於願足矣。在處理深層次矛盾或結構性社會問題上,做一些門面工夫,搞些修修補補,至於長遠政策或改革措施則一概欠奉。

用預算案演辭來概括:推動整體經濟增長,讓社會共同創富,是長遠解決就業和貧窮問題的根本之道。問題是,在基建帶動經濟發展的模式以外,前後三份預算案均未見有何良策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切實創造更多工作職位,其薪金能讓人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也能養妻活兒。

另一個問題是,社會如何能共同創富?當中產階層也買不起樓,一般中產家庭每月為上樓所付出的金額佔總支出一個極高的比例,要節衣縮食,甚至左支右絀之時,財富卻高度集中於地產財團的收益時,社會出現普遍的怨氣也就不難理解。

曾俊華強調在遏抑樓市過熱的同時,措施不能過猛,以免搞垮樓市,影響數十萬小業主的利益,甚至對整個經濟帶來衝擊。今次預算案花了極多篇幅論及遏止樓市熾熱的措施,但能否見效,相信政府也沒有多大把握。

業界卻認為,作用極之有限,為提高中小型住宅單位的供應,以元朗一幅地試行限呎限量出售,看似創意無限,卻是轉移公眾視線,以為政府有辦法解決上樓難問題。預算案難以爭取中產階層的支持,實在不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