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每到二、三月份,最常見的詞語就是「派糖」,派多派少,政府不能不派,似乎成了慣例。但派糖又不能解決問題,或起碼不能提高政府的民望,故派的糖其實變成了止痛藥。
這不是一個可以簡單解釋的問題,但有一個必然的後遺症,就是政府以外的政治團體,都傾向要特區政府派糖,而且叫價愈來愈高,政府就變成只是回應政黨政團的要求,並只是折數回應,便造成開天索價,落地還錢的局面,那做好人、領政治派彩的一定是政黨政團,政府還價高一點,苦頭可以吃少一點,還價低,就變成守財奴。
這個格局一旦形成,政府所派的糖,就變成為勢所逼,自然是吃力不討好,派糖也無法得分。而作為一個小市民,就算分到一些利益,但感覺上,是政黨政團為他們爭取,就好像那些區議員掛街板一樣,成功爭取了乜乜物物。成功爭取的潛台詞,就是政府本來不願意,是因為他們的努力,政府才最終同意,沒有他們的努力,那些乜乜物物也不會落實,惠及街坊。
同樣道理,政府之所以派糖,是因為立法會議員及壓力團體施加壓力,所以他們也可以邀功,謂成功爭取政府派糖,而政府派的糖,是大家預料之中,不會有甚麼意外驚喜,七除八扣,政府更難得分。以前政府尚可做些期望管理的工夫,先散播一些利淡消息,然後再加一些紅利,但一用再用,現在也不靈光,放利淡消息時先捱一輪轟,未見官先打八十,到加料時,也補不回之前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