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2/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場地配套遠落後

【本報訊】本港無論聯賽採用的草地球場或康樂用途的硬地「街場」,在數量及質量上均未能滿足公眾要求。有學者認為,要發展足球必須有科學化的選才、管理及訓練,香港不但缺乏場地,更需要興建一個足球訓練基地。

康文署轄下現時有五十個天然草地球場及廿四個人造草地球場,其中草地的可供使用節數平均使用率達百分之一百,令草皮沒有足夠時間休養,球場爛泥處處。經常舉行聯賽的小西灣運動場,便不斷被指摘為「爛場」。

缺乏基地 訓練如走難

其實,香港足球代表隊至今仍沒有固定的練習基地,每次訓練均要「走難」般趕往不同地區的球場。港足奪金功臣「陳七」陳肇麒亦曾批評,草場嚴重不足,代表隊練習亦要限時限刻。

浸大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指出,固定的訓練場地可提升球員的歸屬感及團隊精神,本港除了缺乏球場外,更應建立訓練基地,讓球員進行體能訓練及跟進狀態變化。他批評,港府研究在將軍澳興建足球訓練學院多年,迄今仍未成事,支持足球運動可謂「得個講字」。

除了草地球場不足及質素欠佳外,硬地球場同樣供不應求。而全港二百三十一個硬地足球場,主要鋪設物料為水泥、瀝青及有色塗層的水泥,其中十五個球場是凹凸不平的瀝青地面,球員不慎跌倒,肯定會「磨薑」重創,但康文署卻指部分場地要用作盂蘭勝會及神功戲搭棚,因此沒計劃鋪上較光滑的有色塗層,任由市民冒受傷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