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家文 圖:崔祖佑
「靚女,有幾箱垃圾要唔要?」入夜後的大埔富善街街市熱鬧得很,十多名菜販搬出一箱箱「垃圾」,全是賣剩的菜心、西洋菜、薯仔,還有青瓜和石榴,另一菜販又順手多給五個番茄,足足載滿九個菜籃、五個米袋和一個帆布袋,重二、三百公斤。負責領軍回收的想珍笑說:「今晚收穫百花齊放。」
六餸一湯 廚餘堆肥
這些在別人眼中的「賣剩菜」,落入想珍和其餘三名姊妹手上,可以變出魔法。她們先將餘菜篩選和分類,隨後便設計六餸一湯的菜單,如南乳藕片、蒜蓉菜心苗等,足夠數十人食用,「好多菜仲食得,唔要就會倒去堆填區。」想珍一邊揀菜一邊說。
其實她們並非魔術師,而是職工盟「食德好」食物回收計劃的員工,定期到街市執菜,為培訓學員提供午膳,學員楊女士吃過後激讚:「蓮藕好爽,菜又新鮮,就算係執番來都冇問題。」部分質素較差的餘菜,會用作農場堆肥。計劃自去年五月推行以來,已回收及處理逾十八公噸可分解廢物,有近一萬五千人次受惠。
該計劃的項目經理葉子橋強調:「賣剩菜不代表差。」她說,本港每天製造幾千噸食材,過度消費加重環境負擔,計劃除可減輕食物虛耗外,也可發展社區經濟。她下一步計劃回收包裝食物,最重要仍是帶動本地生產,「香港人食幾多有數得計,唔會浪費。」
街市檔販力撐
「賣剩菜」主要來自大埔區街市檔販。菜販阿財說,首次遇上回收大軍,以為來者不善:「邊有菜唔要㗎!」後來見她們風雨不改收菜,認清其回收用途,才放心獻出餘菜。另一菜販張女士亦說,以往賣不去的蔬菜只會倒掉,現時就環保得多,「食得唔好嘥。」
受惠協力機構
提供食物銀行服務的城市睦福團契是協力機構之一,部分餘菜會分發給有需要人士,其副總幹事劉旭東說,不少家庭一斤菜也買不起,他們首次收到新鮮蔬菜開心不已,「有餐菜食已經係驚喜。」除減少浪費外,更有助去關心基層市民的需要。
綠色就業
食物回收計劃聘請至少四名兼職及全職廚房助理。德梅是開荒牛之一,她曾經失業,現時全職工作,起初曾被菜販嘲弄,但她愈做愈開心,「幫到人又可練膽量。」另一員工嬌姐本身做推廣員,現時要放下身段去執菜,她覺得意義重大,「因為可以推廣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