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本報訊】本港的公共醫療系統被揭明知故犯,導致公帑損失的醜聞。申訴專員公署調查發現,醫院管理局及衞生署,多年來一直沒有核實求診人士所持的身份證是否失效,令到非香港居民享有等同永久居民的資助醫療服務。按推算,二十二年來,庫房可能損失數以億元計公帑。申訴專員黎年直斥,政府早在八年前已經得悉問題,卻錯而不改,要求當局盡快引進電子核實身份方法,短期內採用人手核實,避免進一步浪費公帑。
申訴專員黎年昨指出,政府的政策是為本港居民提供資助的醫療衞生服務,非本港居民必須繳付全費。然而,醫管局及衞生署卻「一視同仁」地處理本港居民和非居民的求診,與政策相違背,實屬行政失當。他說,一九八七年前,任何人士如長期離港,必須交回身份證,及後,港府廢除有關規定,有關人士可保留身份證,令問題浮現。
少收費用億元計
根據去年十二月醫管局一項為期六天的調查發現,有一百一十三名持過期身份證人士使用公營醫療服務,由於缺乏他們使用的服務詳細資料,故此本報假設他們全部皆使用單一服務,以普通科門診計,少收診金或達二千五百萬元,如若是住院服務,少收費用更以億元計。
黎年說,現有安排令已見緊絀的醫療服務增添壓力,也延長了合資格人士輪候時間,加重公共開支負擔。食物及衞生局僅承認早於○二年發現問題,但至今未有解決方案;相反,其他部門如勞工處、房屋署及社署等均以人手查核申請者的身份證,不明白醫管局及衞生署有何困難。
食衞局發言人表示,接納申訴專員的調查結果及建議,已成立跨部門小組研究解決方案,短期內會探討人手核實非永久性居民的旅行證件,數年後亦會趁更新智能身份證時,研究以電子方式支援人手核實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