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1/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打錯針開錯藥公院烏龍百出

【本報訊】公立醫院藥物事故層出不窮,醫院管理局公布過去兩年共有十一宗藥物錯誤地靜脈注射入病人體內的個案;一名患腎病的老婦被處方過量抗凝血藥物,引致手術後出血、休克和腎衰竭等,須再施手術處理出血問題,一度命危,需深切治療。

十一宗錯誤注射的事故包括,六宗原本應以肌肉或皮下注射強心針、類固醇或增強免疫力的藥物,兩宗為口服嗎啡或抗生素,一宗為胸膜內注射抗凝血藥,一宗硬膜外注射麻醉藥和一宗局部注射白蛋白,但全部被錯誤進行靜脈注射。

醫管局又公布三宗影響病人的藥物事故,一名患中度腎功能衰退的六十八歲老婦暈倒入院,獲處方六十毫克抗凝血藥治療深層靜脈栓塞,每晚一劑。翌日,醫生診治時,忽略她患有腎病,將藥物加至每日兩次,之後病人送往手術室。手術後,病人出血、休克、酸中毒和腎衰竭,輸血後仍持續出血,需再做手術止血及在深切治療部接受觀察。

另一名蕁麻疹病人在醫院接受靜脈注射氯苯那敏和類固醇,情況未見好轉,醫生改以肌肉注射腎上腺素,但誤寫為靜脈注射,結果引致病人暈眩和心律紊亂,需深切治療。

類固醇變降血糖藥

另一名病人患「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出院時本應處方類固醇,但她一日後血糖過低入院,尿液樣本驗出降血糖藥,醫院起初以為藥丸外樣相似而出錯,翻查處方時才發現根本是錯誤處方降血糖藥。

醫管局提醒員工,要嚴謹地檢查用藥方法、以口服用的針筒餵口服藥物、對腎病患者處方抗凝血藥時要減少劑量等。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副會長崔俊明指出,部分抗凝血藥由腎臟排出,腎病患者即使用劑量與一般人相同,但因排藥能力較差,變相加大藥效,因此要注意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