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1/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通識課程試驗教局懶理

新高中必修通識科九月開始,從只有一個框架的「浩天瀚海」由各校自行堆砌課程,「孤兒仔」的試驗效果,教育局在這段日子一直遭批評支援不足,經過一個學期的實驗,學校及學生仍然感覺是「孤兒仔」無人過問。各所學校為克服困難,紛紛調撥僅有資源成立通識隊伍自救。

有學校設小組研討教學、有剪輯新聞辯論、有生活化研習、有分題改卷,盡量避免通識成分數爆冷溫床。一些種子試驗學校將實驗經驗成果與所屬中學分享,希望找出更理想教授的方法,集合理論及實踐的理據再向教育局施壓,期望該局有系統地改善通識教學。

增全職助教自設課程

推行通識必修科沒有新資源變成增加原有教師的工作時間及壓力。香港教育評議會副會長、通識教學種子學校之一的上水風采中學副校長何漢權說,該校為發展通識教學的門路,只能自行調撥資源增全職助教,但形容只是「限米煮限飯」。通識教學助理最大的功能,是配合自設課程搜尋合適的課外教材及資料,因資訊氾濫的影響,未必每一項資訊亦適合學生使用,但沒有輔助資訊只是「空口講白話」去教通識,學生的吸收及啟發會受限制。

風采中學通識科主任林佩儀認為,教授通識的老師最重要是克服心理的困難,以及研究如何提高學生將通識及生活拉上關係。該科老師徐俊邦說,將中四五班學生分為七組的各二十五人,由不同老師帶領每天閱讀三十分鐘時事後再套入編定的課程研討,希望拉近學生在日常生活與社會的關係。有關該種研習過程及效果,林佩儀及各通識科老師,先後與二十多所中學分享經驗。

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張銳輝表示,學生學習通識尚在磨合階段,文字表達能力是他們面對難關之一。

聖母玫瑰書院副校長兼通識科老師賴應虨比喻考通識如考作文,校內老師經常就評分標準分歧大,引起激辯,「有人話值四分,有人話八分,差異好大,最後都係取中間數六分。」以一百分為滿分、四十分合格,學生分數多為四、五十。

憂公開試評分無準則

賴應虨指出,通識題目範圍甚廣,但理論知識含量卻低,以致老師多以表達能力判斷學生成績高低,「好似輸入人口到香港的問題,涉及社會學、經濟學,老師都未必識,學生邊有呢啲理論根柢?」他擔心通識公開試的結果會如作文般,往往出現爆冷情況,認為當局應考慮以逐點計分方法,列出所有可能答案點,讓公開試評分老師作為參考,減少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