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冷眼旁觀:香港青年不懂回饋

一位二十多歲的大男孩,香港出生,剛在倫敦創業,但他選擇的生意並不會賺大錢,是社會企業,叫「食物工場」。為甚麼如此「非傳統」?他說,希望工作能夠「do good」,做些對其他人好的事。「食物工場」理念簡單——「人棄我取」,不少食物供應商每年都會扔掉數以噸計的食物材料,這些不是餐廳客人吃剩的食物,而是新鮮蔬果、雞蛋等食材,只因入貨太多,供應商擔心變壞,索性扔掉。

大男孩從食物供應商免費取得食物,在社區找到一個煮食空間,在網上找到大批也希望「do good」和討厭浪費的廚師義工。不用錢的食物,不用薪酬的廚師和空置的廚房加起來,就是把「無價值」的東西變得「有價值」,一盤盤可口和營養豐富的餸菜煮好後,弱勢群體就會定時來取,大家可以吃好一點。大男孩發現,英國起碼有四百萬人每天吃得很差,營養不良,他決定由小規模做起,希望將來可以自負盈虧。

用香港的話語形容,男孩是位「九十後」的年輕人,這一代往往覺得前路迷惘,事業和出路通常被大批「七十後」阻擋着,「上位」通道變瓶頸。至於創新和創業,他們卻又信心不足,怕辛苦。

大男孩之可以「創不同」,是因為他在外國長大,認為自己可以為改變社會出一分力。從我粗淺的觀察,這一代的西方年輕人比上一代更願意為自己創造一條有機會做生意、但也可以同時do good的路。香港年輕人自怨自艾,是因為大部分不明白甚麼是回饋、甚麼是「do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