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探射燈:全民驗身政府拒攬上身

政府眼見港人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數年年上升,呼籲市民「年年驗身」,但卻得把口拒絕為全民驗身投放資源,市民要自費驗身才可「放心」。反之有醫護及義工已組成多隊免費驗身隊,落區為市民進行基本體檢及骨質、眼睛、皮膚、心肺等專科檢查。立法會議員狠批政府無遠見,因驗身可為市民及早找出疾病,如果人人可做到「病向淺中醫」,便可大大減輕政府在醫療方面的開支。

眼科醫生劉啟傑現時每個月都會騰出半日時間,隨同義工隊到不同地區向市民講解如何預防疾病,並且會即場為部分到場市民免費檢驗眼壓,查看他們有否患上青光眼,過去一年已有逾五百名市民受惠。

延誤求診 加劇病情

「定期驗身真係好有用,可以病向淺中醫!但由於政府唔會喺市民無病徵下轉介驗身,所以日常健康檢查,市民便得靠自己。」劉指出,部分港人礙於經濟問題,故「無病無痛」都不會主動驗身,但當出現身體不適時才求診,可能病情已經很嚴重,而透過免費驗身及講座,可教育公眾注意健康。

平日忙於工作的公立醫院眼科醫生陳國祥,上周六首次參加義工隊。他坦言:「健康檢查真係要用好多錢,但唔係一般市民可以負擔得起!」他指出,在每年處理的糖尿眼個案中,最少有十宗患者不足五十歲,如果他們有年年驗身,便不會患了糖尿病而不自知,直至出現眼矇才求診,但可能為時已晚,難以挽回視力。

而為了實現「預防醫學」放棄高薪厚職的註冊護士蔡慧敏說:「不想再為病人打包(為死去病人包紮入箱),所以才投身義診行列!」蔡透露,從事醫院護士十年,眼見不少病人被安排入院時,已經藥石無靈,所以更能體會健康的可貴及預防的重要,於是便辭去護士工作,每星期落區一日為市民進行量血壓、血濃度及心跳等簡單檢查。她認為:「很少醫護會全身投入預防疾病路線,希望未來有更多人支持,教育市民預防疾病的重要性。」

有份策劃其中一隊醫療義工隊「健康檢查」的元朗區議員周永勤坦言,成立醫療義工隊目的,是基於本港專科診症輪候時間過長,加上不少市民難以繳付高昂體檢費,才集合一班專業人士為市民進行簡單專科檢查。但他指出,義工團隊只有五、六名長駐專科醫生,而要求檢驗者眾,所以服務只是「杯水車薪」,如果政府能夠考慮研究驗身扣稅,相信有助港人養成健康檢查習慣,亦有助減少政府醫療負擔!

東區區議員黎志強亦於半年前,開始與義工護士合作,每周一天讓義工護士「進駐」辦事處,替區內長者進行免費體檢。若有長者因年紀老邁而無法前來檢驗,義工護士更會上樓為他們服務。黎說:「有時政府做得唔夠,做地區工作嘅就要補足!但咁做唔係為咗幫政府,只希望市民生活有所改善。」

因加得減 雙贏局面

其實,立法會議員陳健波早於今年三月,曾動議總開支六億元的全民驗身,並獲得其他議員支持通過。但由於政府不肯答允,令建議無疾而終。

不過,陳健波坦言會再接再厲,「雖然依家好多地區都有為市民提供簡單驗身服務,但始終並不全面,一定是由政府帶頭做最好!」他更指出,如果市民有定期驗身,一發現有疾病便求醫,政府可省回不少醫療開支,其實是因加得減的雙贏局面。

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港人近年死亡人數有增無減,○六年為三萬七千多人,○七年已增至三萬九千人,去年死亡人數更逼近四萬二千人,相對○六年上升近一成二。由於當中不少港人因慢性病致死,所以政府早已呼籲市民定期驗身,但卻堅拒落實全民驗身,只繼續為市民提供「有病才求診」的醫療服務。

公共醫療開支倍升 尾大不掉

本港公共醫療開支一直居高不下,○七/○八財政年度花費逾三百零五億。隨着本港人口老化,政府預計支出倍升,到二○二三年,公共醫療開支將達到七百八十五億,至二○三三年,更有機會高達一千八百六十六億。

醫局逼自費買貴藥

為減醫療支出,醫管局推出一系列改革,除實施急症室收費外,亦收取病人藥物費用,且設置藥物名冊,迫令部分長期病患者要自費購買昂貴藥物;另外又提高住院費,並且力推醫療融資、公私營合作,希望有能力者自付醫療費用。

病人互助組織聯盟副主席張德喜表示:「有人統計過人嘅一生,有八成醫藥費用喺離世前幾年使用,當中八成更是最後嗰幾個月嘅費用,所以大家最好就係保持健康,唔好畀自己咁多病。」

宣傳預防慢性病 港府乏善足陳

俗語話「預防勝於治療」!全民健康動力主席勞永樂醫生認為,政府就預防傳染性疾病有一定成效;但對於非傳染性疾病只宣傳飲食「三低一高」,對本港患慢性疾病的預防工作根本乏善足陳。

調查數據沒有改善

勞醫生說:「疾病可由不同形式去預防,如為免染上愛滋病、乙型肝炎,可透過安全性行為來防止;為免感染傳染病,可注射疫苗;但預防慢性疾病,便要留意身體情況、留意飲食、運動,最重要是若家族有遺傳病史,便要經常檢查。」

儘管政府近年廣泛向市民宣傳「少肉多菜」及定期接受子宮檢驗,但去年十月一項調查顯示,從沒接受過子宮檢驗的女性佔受訪人士三成五,與○四年的調查結果相若;至於每日進食一至兩個水果的市民,約有五成三,數字亦與○四年相若,可見政府的推動成效成疑。

■文:杜寶琪/ 圖:李西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