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一橋飛架通天塹 難挽香江邊緣化

一橋飛架三地,天塹變通途。千呼萬喚之下,命運多舛的港珠澳大橋終於在二○○九年進入倒數的日子裏正式興建,其中珠澳口岸人工島昨日率先破土動工。將建的跨境跨海大橋工程規模宏大,全長約五十公里,僅主體工程已長達三十六公里,預計二○一五至二○一六年竣工後,將超過杭州灣大橋,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在珠海出席開工儀式的曾蔭權難掩興奮,他表示,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將大大節省香港到珠江西岸及澳門的車程時間及成本,通過更便捷的交通網絡,可以令香港的四大支柱產業更好地輻射到珠三角以西地區,也為香港發展六大優勢產業創造有利條件。他強調,港珠澳大橋早日通車,將為「一國兩制」、三地共榮建立新的里程碑。

但與港府對大橋效益的樂觀態度相比,民間的反應卻相當冷靜,甚至有些悲觀。大家都知道,港珠澳大橋規模巨大,投資同樣巨大,大橋主體工程耗資三百二十七億元,整體工程估計逾七百億元,除政府出資外,還需要大量的貸款,大橋通車後不得不以收費還貸,而以每日通車五萬架次估算,莫說大橋難以成為下金蛋的鵝,能否收回成本都成問題。難怪有不少人質疑大橋未來使用量可能偏低,隨時淪為大白象工程。

港珠澳大橋的前景不被看好,並不是沒有理由。大橋的構思於一九八三年由商界提出,當初叫伶仃洋大橋,曾獲得廣東政府積極響應,珠海甚至在境內興建了大橋的一部分,多年前已通車。無奈的是,由於港府自視過高,目光短淺,又過分自私自利,令大橋計劃橫生枝節,一波三折,直至近年中央政府高度關注,大力督促,這才有昨日動工興建的一幕。否則,大橋計劃還不知要拖到何年何月,甚至如漁人碼頭胎死腹中都說不定。

早前港產電視劇主角柴九一句「人生有幾多個十年」,曾引起各界強烈共鳴。而港珠澳大橋由倡議到動工,共蹉跎了二十六年光陰,超過四分之一世紀,更加令人唏噓。二十六年前,香港正處在發展黃金階段,港商大舉對外投資;二十六年前,內地改革開放才剛剛起步,百廢待興,迫切渴望境外的資金、人才與技術;二十六年前,世界通過香港進入中國內地,而內地通過香港了解世界,香港是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唯一橋樑,如果那時就興建港珠澳大橋,意義非同凡響。

三十年河東又河西,就在港珠澳大橋委決難下期間,香港盛極而衰,而內地經濟持續上升,後來居上,崛起為今日全球經濟的火車頭,主客易位,香港由舞台的中心不斷偏離,邊緣化危機一日深過一日,港府這時才如夢初醒,希望加快港珠澳大橋等基建工程,已經遲了。事實上,內地經濟已與世界接軌,無論是人流及物流,再沒有必要一定經過香港這個中轉站,從商家一開始熱心投資大橋到最終興味索然,不得不由政府接手全資建造,可見大橋已經變得無利可圖。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無論是剛剛動工的港珠澳大橋,還是繼續好事多磨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都因為一拖再拖而喪失最佳建造時機,淪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怎麼說都好,遲建好過不建,有橋勝過無橋,雖然大橋經濟效益成疑,但至少有助延緩香港被邊緣化的過程,如果放棄不建,香港將自外於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洪流,逐漸變成一座孤島。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港珠澳大橋曠日廢時,姍姍來遲,正是港府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施政無能的寫照。但願當局吸取教訓,加快其他基建工程,否則,莫說鮮花委地已難尋,恐怕連空枝都折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