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大球場內香港球迷的熱情比想像中癡、狂。許多人披上區旗,更多人穿港隊紅色球衣,全場高喊「我們是香港」(We are Hong Kong),用中英文齊喊「香港、香港」。他們都是年輕的臉孔,當港隊贏了金牌,鏡頭下的年輕人歡喜若狂,互相擁抱,臉上展現的神采和自豪,在年輕人身上罕見。
原來我們渴望的,是最基本的自豪感,是尋覓身為這城市一分子的驕傲和共通的良好感覺。縱使香港的新聞總是不愉快居多,縱使生活艱難,社會流動性弱,對出路迷惘,但香港足球隊贏了,所有人都與有榮焉。在那一刻,無論是哪個陣營,是建制或泛民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香港」,大家對身份的覺醒。然而,身份的反思是雙面刃,也會令政府不快,因認識自己、認同香港的下一步,就是參與社會,對政府作出批評,期望改變社會的不公義。
明天,立法會財委會繼續審議六百六十九億元高鐵撥款,可以估計立法會門外會坐滿抗議的人群,除了菜園村和大角咀的居民,整個反高鐵運動也吸引了無數年輕人參與。他們透過網絡媒體了解高鐵,思考菜農與土地為伍的生活,思考文化的承傳和城鄉的差異,但政府只認為他們搞事,沒興趣知道他們反對高鐵的理由。
我請政府放下身段聆聽,不要當他們是「異見分子」,因為他們與大球場上高喊「我們是香港」的球迷一樣,對香港有深厚的認同。坦白說,若不愛香港,若對香港的未來沒有憧憬,他們不會選擇憤怒、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