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滴滴金:中國愈暖愈富貴?

中國氣象學家竺可楨於一九七二年表列中國朝代興衰,跟黃河流域平均氣溫的關係。他發現持續溫暖時期,中國國勢最盛,其中包括商、東周、秦、西漢、唐及北宋;反之,持續寒冷時期,則國勢最弱,其中包括西周、晉、隋、南宋、明、清,非遭蠻邦入侵,便是漢人內訌。

有沾沾自喜者謂,今朝二○○一至二○○七年間,黃河流域平均氣溫已跟盛唐看齊,擺出大國冒起、無懼氣候暖化的架勢。

氣候暖化的確曾為黃河流域,或同一緯度的溫帶地區帶來好處。氣候暖化延長溫帶地區適合農耕的季節,增加農作物產量,減低饑荒出現機會;同時亦增加適合人類在這些地區戶外作業的日子,減低保暖所需燃料消耗,有助提升整體生產力之餘,更減低生產成本。是故,歷史記載東周時期,黃河以北地區每年可生產兩造稻米,而唐朝時黃河沿岸盛產李子,南方暖和地區的農產景象明顯北移。

問題是黃河流域、溫帶地區,並非地球、亦非中國的全部。若地球暖化持續,溫帶地區獲得的好處將難以抵償其他地區的損失;貧窮的熱帶地區,勢將貧者愈貧。這些地區的農地將不斷流失,變成沙漠;雨水應來時不來,但一來便引發洪澇。沿岸低窪地區受水位上升威脅危在旦夕,築堤防禦可能已耗盡社會發展可用資源。

閱讀中國盛世歷史無疑令人振奮,卻不應是漠視當今大氣暖化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