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1/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白內障手術長者「等到死」

五萬多人在公立醫院輪候做白內障手術,一等兩、三年,長者隨時「等到死」仍未做手術。醫院管理局去年資助長者到私家醫生做手術,至今完成六千多宗,但只能將輪候時間縮短約三個半月。該局行政總裁蘇利民承認,輪候情況「不能接受」,計劃設立兩間白內障中心,一間位於輪候人龍最長的九龍東醫院聯網,另一間由以往的心臟專科醫院葛量洪醫院轉型,務求集中處理白內障手術,提升服務量。他強調,公私營合作可為病人提供第三個選擇,縮短輪候時間。

資助八千多人聘私醫

醫管局去年起資助輪候時間逾兩年的病人五千元,到私家眼科醫生割白內障,病人需自付約八千元。截至本月初,八千多名病人參與計劃,超出目標的七千人,已完成約六千四百宗手術。但中期檢討顯示,計劃未能大減輪候時間,只能縮短約三個半月。病人至今仍要輪候三十一個月、即兩年半。加上每年有五千宗新症,現仍有五萬四千人輪候。

蘇利民承認成效「令人不快」,「我不想辯解,事實是現時的輪候時間仍不可接受。」他指單靠公私營合作,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故計劃設立兩間白內障中心。一間位於輪候時間最長的九龍東醫院聯網,另一間為遭瑪麗醫院合併後的葛量洪醫院,期望集中人手及資源處理白內障手術,包括增聘眼科醫生。

拓公私營「第三模式」

他憶述○六年來港任職時,感到公私營醫療處於敵對關係,公營醫療因收費便宜,吸納全港絕大多數病人,造成公私營失衡。他將本港與澳洲比較,指澳洲「以錢跟病人走」模式資助病人到家庭醫生求診,減輕公營醫療負擔,惟本港卻出現病人求診兩極化的問題,一類病人以廉價在公院求醫,但輪候時間長;另一類較富有病人自費到私家醫生求診。

他希望藉公私營合作,開創第三種求診模式,讓市民獲政府資助到私家醫生求診或做手術。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建議醫管局放寬參加資助計劃的病人條件,無論輪候時間長短都容許他們參加,盡快縮短輪候手術的人龍。

■記者梁麗兒 陳紹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