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冷眼旁觀:「好中學」

這陣子,教育的消息很靜,新高中學制啟動後,學界默默適應,沒有甚麼新聞。早前「拆彈」局長孫明揚把纏繞教育制度多年的教學語言「微調」後,家長大致感到滿意,英中和中中的界線被模糊化,中中也可以按學生的程度分科或分班用英文教學。政府弱勢,「微調」新政卻具認受性,殊不容易。

誰知炸彈仍未消失。新學年開始後,小六家長忙於為孩子製作精美的個人檔案,物色心儀中學,為報讀中一作好準備。問題來了,今年的中學不再簡單的二分為中中和英中,但家長的選校準則仍以教學語言為主:究竟哪所「地區名中中」會開英文班?開多少班?有多少學科以英文教授?學校接受查詢時支吾以對,因為說不準,每所中學的「教學語言組合」仍在批核中。於是,家長發作了,有些甚至感到焦慮和不安,傳媒也即時收到投訴。

回歸十二年來,家長心裏的「好中學」仍是英文中學,退而求其次,就是可以開英文班的中文中學,思維從未改變。微調的後果是強化重視英文的核心價值,母語教學更被拋諸腦後。難道選校準則就只有教學語言?學校校風、老師質素、選科自由度、師生比例、是否重視多元和五育培育、能否接受學生差異等,難道不是重要考慮?

各位小六家長,我明白你們在努力為孩子鋪路,然而,能夠開英文班的中學,並不一定是適合你子女的「好中學」,就算是,用英語教學並非表示英文基礎就會好。對英語教學如此偏執,真的很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