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政府部門處事拖拖拉拉,簡單如一個公共交通交匯處,規劃七年仍無着落。每日繁忙時段黃大仙沙田坳道例必出現綿延百米的候車人龍,人車爭路的驚險鏡頭無日無之。面對亂局,區議員踢爆規劃署早在○二年已提出擬建公共交通交匯處指引,幾經部門商討後竟不了了之,狠批部門「拖得就拖」,罔顧巿民安危。
沙田坳道近龍翔道一條U形單程路設有四個專線小巴站,包括38M、37M(二條專線)及18號,分別前往竹園邨、慈雲山、沙田坳道等。倪小姐習慣乘搭38M往返竹園,發現上址規劃嚴重失衡,「四條線成幾百人等車,但個(小巴)站又細又窄,排都冇位排,啲人要兜出龍翔道,阻住行人路不特止,啲小巴切線埋站就最驚險!」
人龍百米 車剷路驚險
王先生則不滿小巴站缺乏配套設施,「冇瓦遮頭、好天曬落雨淋,啲新邨愈起愈多,多咗人又多咗車,搞到個車站(竹園)愈褪愈上!」王坦言每日須走上一大段斜路才能覓得「站頭」,不滿政府至今仍未正視問題。
就現場所見,埋站小巴不時剷上行人路「借位」,與行人擦身而過;及至傍晚時分,小巴站便乍現人潮,候車人龍由沙田坳道轉至龍翔道再蜿蜒至港鐵黃大仙站出口,長逾百米。
「啲人排晒出龍翔道,依家嘅石屎防撞欄就因為有車剷過上行人路先至起,你話幾危險!」當區區議員林文輝直斥當局罔顧巿民安全,更踢爆規劃署原擬在上址發展公共交通交匯處,但因部門「互相拖拉」,最終不了了之,「話咗起交匯處,點知又話有其他發展,要同幾個部門商討,結果一拖就拖足七、八年。」
根據資料顯示,規劃署曾於九七年發表的《九龍中部及東部發展房屋地政綱領》,建議改善黃大仙祠附近一帶行人及公共運輸設施;及至○二年,有關黃大仙風俗文化觀光區的發展藍圖中,更建議預留黃大仙道及沙田坳道部分土地作公共交通交匯處。
區議員促向居民交代
對於公共交通交匯處遲遲未興建一事,規劃署發言人未有正面回應,只稱當局一直有檢討黃大仙風俗文化觀光區的土地用途建議,但檢討進展及內容未有透露。
運輸署發言人則稱,該署正研究擴闊沙田拗道,以進一步改善區內交通設施,並會與其他部門就可行性及細節作詳細研究。不過,林文輝對當局至今仍未落實建議一事深表失望,促當局盡快給居民一個交代。
■記者 莫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