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心中若是坦蕩蕩 何不公開證清白

古人說,一之為甚,豈可再乎!犯了一次錯已經很過分,怎麼能犯第二次錯呢?偏偏曾蔭權忘記古訓,強推慳電膽益親家的醜聞尚未了結,近日又捲入弟婦提早獲得雷曼迷債賠償的風波,官商勾結、利益衝突的嫌疑揮之不去,不僅其個人誠信瀕臨破產,還連累港府的公信力嚴重受損,各界要求他公開道歉甚至下台負責的呼聲此起彼落。

面對強烈質疑,一向視民意如浮雲的曾蔭權繼續死不認錯,辯稱有關慳電膽現金券「政策不存在利益衝突,唯一考慮是公眾利益」。但正如環保人士指出,節能環保有許多選擇,如推動節能雪櫃、節能冷氣機,或鼓勵市民使用電風扇等,為甚麼港府對慳電膽情有獨鍾呢?為甚麼在環保團體提醒可能有利益衝突的情況下,曾蔭權仍無警覺呢?而在曾蔭權姻親被揭發經營慳電膽生意後,已有人建議擴大現金券適用範圍,以釋除疑慮,為甚麼港府拒不接受呢?

縱然曾蔭權巧舌如簧,卻難杜悠悠之口。「東方報業民意調查」以街頭問卷及電話方式訪問五百七十名市民,結果顯示,對曾蔭權在慳電膽事件中無做利益申報,有兩成六的受訪者認為令人懷疑涉利益輸送、官商勾結;四成二指他政治敏感度不足;認為屬重大疏忽的則佔一成一。與此同時,認為他不申報的做法無問題的市民僅一成六,可見公道自在人心。

對於曾蔭權否認強推慳電膽存在利益衝突,有三成二市民批評他死撐不認錯;一成四指其說法不可信;不接受有關解釋的則佔兩成一。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若曾蔭權以為胡謅幾句就可以輕鬆過關,那是打錯了算盤。

就在慳電膽事件惹來滿城風雨之際,傳媒又揭發曾蔭權的弟婦在立法會議員石禮謙的協助下提早得到雷曼迷債的賠償,令曾蔭權的誠信再一次受到質疑。儘管其弟弟、有關議員及特首辦公室聲明曾蔭權事先不知情,事後也沒有介入,但事件中明顯存在許多疑點,譬如議員應為所有苦主爭取利益,為何僅幫助個別人士呢?今年七月銀行及當局才達成賠償方案,為何個別人士在四月就獲得賠償呢?其他雷曼苦主多次上街示威遊行,受盡折磨才得到賠償,為何個別人士能開後門,靜悄悄地解決問題呢?答案恐怕只有一個:因為她是曾蔭權的弟婦。

有人企圖為曾蔭權解畫,指他如果想利用特權幫助其弟婦得到賠償,大可以直接給有關銀行打招呼。這種說法簡直是混淆視聽,須知憑曾蔭權的身份,他根本毋須親自出面關說,自然會有人代替出力。只要有關人士有意無意透露與曾蔭權的特別關係,結果就可能大為不同,官商勾結、利益交換的方式多得很,彼此心照不宣罷了。

因此,曾蔭權才是事件的關鍵,只有他親自清楚交代事件的來龍去脈,將一切攤在陽光之下,才有可能釐清疑慮,如果他繼續躲在幕後,企圖蒙混過關,只能證明他心中有鬼。

廉政是香港的核心價值,市民對廉政的堅持,猶如眼裏容不得一粒沙子。目前,廉政公署已接受有關投訴,就慳電膽事件啟動調查程序。亦有立法會議員建議引用特權法,對曾蔭權展開彈劾程序。事涉公眾利益,有關方面絕不能輕易放過。上述民調亦顯示,一成二的市民要求曾蔭權辭職;三成一敦促他公開道歉;還有三成四希望立法會調查事件。

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曾蔭權既然以政治家自居,就請他面對現實,勇敢站出來清楚交代,這是他洗脫利益衝突嫌疑的唯一辦法。誠如有立法會議員指出,若曾蔭權繼續避談事件及不露面,對其本人、當事人及特區政府都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