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探射燈:藥材加價快過黃金幾十年罕見

四川大地震、豬流感爆發,內地藥材商即以供不應求為由,兩度把藥材批發價上調,在短短一年間用於治療流感的藥材如金銀花等,價格飆升兩、三倍。近月,華南多個省份遭逢旱情,部分輸港藥材在年半內第三度加價,累計平均升幅近八成,部分藥材更提價達數倍。業內人士直指藥材價格「加得快過黃金」,是過去幾十年罕見。

現時內地有不少藥材種植場,但本港中醫師和藥行負責人異口同聲指,以野生藥材和屬於某一省份的原產藥材(亦稱為地道藥材)最為優質,療效亦較高,故此進口藥材時都會盡量挑選地道藥材。而本港中醫較常用的中藥材,大部分產自四川、湖南、湖北、安徽和廣西等地。

新貨抬價 再加兩至三成

專門出售地道藥材的劉孟圖指出,去年四川發生地震後,早已令部分藥材來貨價上升兩、三成,沒料到近期華南多處出現嚴重旱情,導致藥材產量大減,批發價因而再度大幅飆升。如原產於浙江的白朮,去年底零售價是每両三元,現時已升至五元,加幅逾六成。劉上周致電批發商訂貨時,對方更表明新貨將要再加價兩至三成。

「家族搞藥材生意七十年,到依家已經第三代,從未見過藥材價格升得快成咁,仲要係有升無跌,部分藥材好似蟲草、金銀花、川姜活加得比黃金仲快,叫普羅市民同埋要長期服中藥嘅病人點算?」劉孟圖訴苦說。

將貨就價 混沙石加重量

從事藥材批發的阿強,亦對近期內地藥材大幅加價感到不滿。他表示,由於內地藥材來價貴得驚人,加上部分藥材缺貨,故此被迫購買外國種植的藥材,如泰國龍眼、酸棗仁等。另一名中藥行負責人李先生則批評,有內地藥材批發商趁去年四川大地震及今年華南旱災,乘機抬高批發價,再加上內地對中藥的需求有增無減,以至藥材出口價大升,希望中央能出手穩定藥材價格。

李又說:「由於部分藥材舖擔心大幅加價會嚇走客人,所以都唔敢加咁多,惟有暗中將沙石混入藥材出售,以增加重量,咁搞法,仲點可以話要喺香港推廣中醫藥發展呀!」

煎藥費用上升 病人受累

除了中藥行,藥材價格飆升亦令不少為病人提供煎藥服務的中藥師感到吃不消。註冊中醫師夏兆光透露,一般病人的用藥成本已由百多元一服增至逾二百元,由於部分病人無法應付如此高昂藥費,部分中醫師惟有使用「代用藥」。如治療咳嗽時以廉價的浙江貝母,代替昂貴的四川珍珠貝母;治療痛症則以幾十元一斤的丹皮,代替每分售賣幾百元的蟾酥。

「代用藥始終係代用藥,成效梗係無原本要用嘅藥咁好,病人可能要多服五、六次藥,先有原本服一、兩次藥嘅效果,如果大陸再唔盡快穩定藥材價格,受苦嘅係廣大市民!」夏兆光說。

對於近期內地藥材大幅加價,香港中醫師公會會長關之義認為不但影響本港中藥發展,亦打擊全球對使用中藥的興趣,故稍後會向內地反映,希望有關部門能夠控制中藥材價格。關又呼籲市民,不要因藥材價格飆升而購買大量儲存在家,因藥材存放時間過長或儲存不當會令藥材變壞,造成浪費。

全球中藥熱帶來商機

上一輩人較多信賴中藥,如出現喉嚨痛或感冒等病徵,便會到藥材舖飲「廿四味」作治療,不會隨便花錢睇醫生。近年中藥愈趨普及,除華人之外,連歐美等地亦愈來愈多人相信中藥和針灸等療法,效果更勝西藥。

香港中醫師公會會長關之義坦言:「中藥使用已達到全球性,不少外國著名大學紛紛開設中醫中藥課程,而『中藥熱』唔單止為中藥帶來生機,也為中國帶來很大商機,亦因為咁令中藥價格長期高企不下。」

板藍根價格高企不下

由於中藥已成「今日之星」,不少商品紛紛推出與中藥有關的產品,如夏枯草、五花茶、山楂等製成的健康飲料外,以天麻、人參、首烏、當歸等藥材生產美髮美容用品。至於因沙士及豬流感而價格暴漲的板藍根、金銀花等,價格至今仍未回落。

地道藥材療效難替代

中藥市場日益擴大,為應付需求,有內地企業把北方中藥南移栽種,亦有企業把中國藥材移師東南亞,甚至非洲種植。不過,由於地道藥材與非地道藥材在療效上,有天壤之別,故本港不少中醫師用藥時都會選擇地道藥材。

註冊中醫師夏兆光說:「由於中藥喺唔同嘅地方栽種,受到不同嘅土壤、氣候、水源等因素影響,療效亦有所不同,所以盡可能都會畀病人服用地道藥材。」

他舉例,廣西出產圓肉(龍眼肉)色深、多糖,有助入睡及寧神作用,而泰國圓肉雖比中國出產大粒,但色淡、味清,入藥效果只得廣西出產的一成;另外,廣西、雲南出產的酸棗仁也具寧神作用,但由於近年失收,有醫師被迫採用泰國及越南出產的,但發現療效稍遜。

圖:崔祖佑/文:杜寶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