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未幾,樓價急瀉,董建華房屋政策備受質疑。在政府未有任何正式公布、社會未有任何討論之前,董失驚無神說:「八萬五房屋政策已經不存在。」
由董建華年代搞到曾蔭權年代,爪牙由楊永強換了周一嶽,請過洋顧問,諮詢文件出完一部又一部,但盡成廢紙,這就是本港醫療融資搞了十多年的成果。二○○九年,煲呔曾在施政報告失驚無神說:「我們正着手制訂一個自願參與的輔助融資方案。」自願者明顯與政府一直欲推動的「強制醫療供款」有別,意味強制計劃「已經不存在」。
十多年搞作一事無成,全因歷屆特區政府皆與現實脫節,漠視港人在醫療上抱持的價值。回歸前,香港行「殖民地醫療」已有百多年之久,特色是殖民政府視醫療為安撫民心政策,故提供全民可使用、且收費極低廉的公營醫療,以防因病患不獲醫療而引起社會動亂。
這種最基本層次的醫療,全無豪華可言。末代港督彭定康為了英人「光榮」撤退,進一步採取安民措施,打本給當時的醫管局總裁楊永強,大肆擴張醫管局,搞公營醫療豪華化;港人對公營醫療期望因而大大提高,但基本價值仍是百多年來的「醫療是政府責任」。
在此背景下推強制醫療供款,如同以頭碰壁,只會頭破血流。政府應做的不是再搞甚麼「自願」計劃,而是乾脆認輸,將來須增加醫療資源,就只有打「簡單低稅制」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