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冷眼旁觀:邏輯謬誤

今年施政報告對青少年的期望和着墨很多,從校園驗毒、家庭價值到國民教育等,看來都是為了青少年。其中標題為「社會流動」的第八十八段,更是為「迷失方向」的年輕人而寫,但橫看豎看後,我仍摸不透曾蔭權想表達甚麼訊息。

第八十八段這樣說:「香港在六七十年代充滿社會流動機會,只要努力,總有出頭天。今天經濟發展日益成熟,社會流動機會亦趨於制度化,學歷成為個人能否進身中產的關鍵,這對不少青少年造成沉重壓力,在正規教育或公開考試遇到挫折的一群,更加感到無奈和鬱悶。」

相信不少人會同意上述觀察,但他有甚麼良方?筆鋒一轉,在第八十九段,曾蔭權卻大談教育改革。他說,今年實施的新高中學制減少了一個公開考試,多元化的課程能夠發掘同學潛能,配合社會多元化需要。「香港發展文化及創意產業,也需要知識廣博和靈活變通的人才……我提出發展文化及創意產業,亦為對正規教育缺乏興趣的青少年提供另類機會。」

慢着,曾蔭權在說甚麼?或沒說甚麼呢?年輕人在社會流動的機會減少,難道只是因為教育不夠多元?難道高中新學制就是「多元發展」?難道文化創意產業只是為了提供「另類」選擇?

若曾蔭權想說的是:學歷決定前途,在正規教育競爭失敗的青少年很沮喪,因此,新高中學制是救星,而創意產業是為那些「讀不成正規教育」的年輕人而設,我會極力反對,因為這種邏輯是很大的謬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