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思入風雲:雙重角色

在香港地產市場,特區政府扮演着兩個角色,既是最大的土地供應者,也是市場調節者,所以既是球證,也是球員。如果只是作為最大的土地供應者,那利益非常明顯,就是土地愈貴愈好;但作為一個政府以及市場調節者,就有許多經濟和社會的考慮。這種工作吃力不討好,因為價格向上或者向下移動調節,都影響不同群體的利益。

樓價和地價上升,自然對現時業主和地主有利,愈多土地和物業在手利益愈大;相反,目前只有少量、或者沒有土地和物業在手的就愈吃虧,就算是地產商,土地儲備多少直接影響其利益,一些地產商沒有土地儲備,樓價乾升,對他們絲毫利益也沒有,甚至是相對上的利益減少。

故此,政府面對這種觸動龐大商業利益的土地市場,必須有自己的信念、原則和勇氣,而這些信念和原則必須清楚透明,可以量度計算,而不是抽象和口號式的。例如「不會賤賣土地」就不是一個原則,因為我們無法定義甚麼價才叫作「賤」。

停止賣地是當年地產泡沫爆破、再遇上亞洲金融危機後,才拿來作為救市的十全大補劑。但時移世易,整個地產市場和六、七年前兩個模樣,是否仍堅持只用勾地辦法而不再公開拍賣,值得社會討論。我們不能說勾地才是自由市場,公開拍賣就不是,相反,公開拍賣有較大確定性,也較難由一小撮人操控,最重要的是透明度較高,而政府對提供土地的數量也要負責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