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大校長高錕教授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香港人都與有榮焉。感覺榮幸外,我們可以在高錕教授身上學到甚麼?
據報道,高錕小時候在上海原來是個「小頑童」,熱愛科學,沉迷於各種實驗,他曾嘗試自製炸藥,把炸藥藏在泥球內擲向小貓小狗,泥球爆炸,讓小動物驚惶失措。
相信小高錕沒有怎樣被責罵,不然他的實驗之心就從此被打沉了。把畫面換到今天的香港,我們發現,早前警方把一位也在家中自製炸藥的年輕人揪到警署,教育界也認為這少年人應受到處分。
我們應該學習的,是放膽讓年輕人嘗試,建立實驗精神。可是,今天的政府、家長和老師習慣「過分控制」,常向孩子說不:「唔准」做這行,這方法「唔得」,「搵不到錢」。在否定的詞彙後,大人們又不見得會相信年輕人的創新能力,不會說:來,我們相信和支持你,你專心科研,走一條「創不同」的路吧。
相反,從中大校友的評論所見,高錕教授不但是物理學家、「光纖之父」,還是一位包容、淡泊名利的學者。他不介意學生與他的意見不同;他一生重視科學研究,但不是為錢出發,他發明光纖卻拿不到專利,但他從不介意,只希望全球所有人都有機會免費上網。
我相信香港有「小高錕」的存在,但他們的父母可能天天在「潑冷水」:不要做科學家吧,做實驗,輪不到你啦,讀會計穩陣些。
我們要學的,是高錕教授的實驗精神和對年輕人的信任,對他們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