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香江代有人才出 奈何港府鼠目光

舉世矚目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昨日揭曉,有「光纖之父」之稱的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與另外兩位美國學者分享了這個科學殿堂的最高榮譽。高錕於上世紀六十年代首創光纖通訊系統,奠定了現代通訊網絡的基礎,促成了當今互聯網時代的誕生,他因此獲獎無數,早已成為享譽全球的頂級科學家,今次再獲諾獎可謂實至名歸,錦上添花。

高錕是第六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裔科學家,證明華人在物理學方面擁有極高的天賦。值得一提的是,高錕與香港淵源極深,他和另一位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一樣,也在香港接受中學教育,而在功成名就之後,他返回香港教學及研究,為本地培育人才貢獻良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今次他摘下諾獎桂冠,七百萬港人與有榮焉。

然而,當我們為高錕得獎而高興之時,心中也難免有一絲遺憾。高錕在香港讀完中學後到英國留學,並在英國提出光纖理論。而崔琦同樣是在香港讀完中學後赴美國深造,在美國奠定其學術地位。設想這兩位科學大師當年如果沒有負笈海外,而選擇留在香港,他們會有今天的成就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為香港是一個商業城市,再加上港府長期獨沽一味金融業,不重視科技,所以香港只會出產富豪及炒家,卻不可能出產科學家,像高錕、崔琦這樣的人才,留在香港只會被埋沒、被浪費。

我們可以看到,在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後,董建華政府曾臨急抱佛腳,成立創新科技委員會,並邀請華人科學家田長霖來港主持大計。可惜,董建華出師未捷身先退,他人走茶涼,創新科技熱鬧過一陣子就不了了之,繼任的曾蔭權政府更是鼠目寸光,揚言僅靠金融業就可以養活一千萬人口,又自詡要將香港發展為「紐倫港」,將科技一腳踢入角落。不僅如此,當年的工商及科技局亦被改名為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將「科技」兩個字去之而後快,港府對科技的不尊重及無知,由此可見一斑。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去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本港金融業幾乎遭到滅頂之災,另外三大傳統經濟支柱也搖搖欲墜,港府不得不再一次將「科技」從故紙堆中檢起來,並拼湊出所謂六大優勢產業,創新科技名列其中。然而,港府仍然沒有改變葉公好龍的本性,科技大學前校長朱經武不止一次批評港府目光短淺,急功近利,不重視科技發展。港大校長徐立之亦批評港府對科技發展的資助不足,現時無論是實驗室還是其他配套設施,均沒有獲港府資助興建。

其實,一個地區是否重視科技,看看其科研投入所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就知道了,內地為百分之一點五,台灣及新加坡為百分之二點五,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的投入比例更高。相比之下,港府對科研的投入僅為可憐的百分之零點八,這簡直是恥辱。沒有春耕,哪來秋實?港府對科研投入那麼少,怎麼可能出人才、出成果呢?

港府對科技的不重視,還體現在對既有科研成果的巨大浪費。北京奧運會開幕禮中介紹活字印刷背景的巨型長城水墨畫「墨戲」就是香港的研發成果,卻由內地買走專利。由本地大學發明的無人機,去年首次對四川大地震災區進行監測及評估,月前又首次完成珠峰測試,開創高山環境監測及保護工作的里程碑,但同樣因缺少資金商品化,恐怕也會花落別家。單是科技大學就擁有五百項科研成果專利,其中四分之一已經推出市場,但裏面只有三成由本地廠家使用,其餘都成了境外企業的囊中物。

事實一再證明,本港並不缺少科技人才,缺少的是培養人才的土壤。所以,當港府稱讚高錕是「香港出類拔萃的人才,是香港的驕傲」,為自己臉上貼金之餘,更應該捫心自問,這些年來,港府埋沒了多少人才,毀掉了多少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