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諾貝爾獎成立逾百年來,先後有九名華人獲此殊榮,包括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高行健、錢永健及昨日宣布獲獎的高錕,其中六人因物理學上取得成就而得獎,當中以崔琦及高錕與本港淵源最深,二人均在港升讀中學,後者在港推動科學研究更不遺餘力。
諾貝爾獎是根據已故瑞典著名化學家諾貝爾(Alfred Nobel)的遺囑,以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將每年所得利息分五份,設立物理、化學、醫學、文學及和平五個獎項,授予在該等領域對人類作重大貢獻的人。
獲獎九名華人中,以楊振寧及李政道為先導者,二人發表「宇稱不守恒」理論,於五七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首兩名獲得此獎的華人。至七六年,祖籍台灣的丁肇中發明了J粒子,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同樣來自台灣的李遠哲,在化學動力學、動態學、分子束及光化學方面貢獻卓著,於八六年獲諾貝爾化學獎。美籍華人朱棣文於九七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成功研發雷射光束撞擊,促使原子停止運動,進而冷卻到超低溫的狀態,他現為美國能源部部長。
高行健首位獲文學獎
中學時期在本港培正中學就讀的崔琦,於九八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於八二年發現所謂分數量子霍爾效應而獲獎。
在內地出生的高行健,因發表《靈山》小說及其他作品,於○○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是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華人作家。
去年,美籍華人錢永健聯同兩名美日學者,憑藉成功從水母發現及發展綠色螢光蛋白技術,有助觀察癌細胞擴散過程,奪得諾貝爾化學獎。錢永健是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堂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