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粵開放改革創富夢工場

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自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廣東便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掀起一場波瀾壯闊的經濟改革,成為了中國改革試驗田,也成為全國民眾的創富「夢工場」。

自一九七八年起,廣東就開始先行一步,率先進行多方面的改革:率先提出在深圳、珠海兩地試辦出口特區;率先推進商品流通體制改革;率先取消糧票;率先進行購銷改革等等。而中國內地第一個出口加工區、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第一座商品房、第一個涉外賓館等,全在廣東出現。

隨着改革開放的推進,廣東的經濟發展一日千里。各地民眾也懷着「東南西北中,發財在廣東」的憧憬,像當年熱血青年投奔革命聖地延安一樣,投奔廣東。

一九八二年,中國第一代農民工首現廣東。直至今年,廣東省就業服務管理局的數據顯示,到廣東打工的外省民眾達九百七十萬人。

「海嘯」下化危為機

一九九四年,廣東省提出建設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到了○三年,珠三角GDP總量已佔全省比重的八成強,佔全國比重的一成左右,成為中國乃至亞太、全球最重要、最具發展活力、最有發展潛質的經濟區域之一。

在廣東的示範、輻射、帶動下,廣東周邊的省份也積極推行改革開放。○三年十一月,廣東首次提出「泛珠三角經濟區」的構想,並得到了廣泛贊同。目前,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初顯成效,整體上呈穩步推進的態勢。

到了○八年,金融海嘯重創珠三角,但廣東在「擴內需、保增長」等一系列措施的促動下,已初步形成化危為機的新格局,部分重要經濟指標已初顯止跌回升的拐點迹象。更為關鍵的是,廣東還立足長遠,掀起新一輪以優化結構促升級、構築科學發展模式為導向的建設熱潮。

利用毗鄰港澳優勢

珠三角的改革開放還利用毗鄰港澳、華人華僑眾多的優勢。據悉,為了創辦深圳特區,時任廣東省委領導的吳南生曾經向香港一家銀行的總裁借錢,並首次得知甚麼叫「銀行貸款」。後來廣東建出口加工貿易區,也是通過華人華僑關係收集資料,借鑑外國經驗辦起來的。目前廣東所利用外資中仍約有七成是港資、僑資。

解放思想、衝破藩籬是廣東改革發展長卷中的主線。廣東省社科聯黨組書記田豐也說,廣東對全國的貢獻,最重要的不是GDP,而是思想理論和解放思想上的貢獻。

因為改革開放、辦特區等都沒有先例,當初靠的就是敢於衝破各種條條框框,大膽探索,不斷向前邁進。沒有這些的先行一步就沒有後面整個改革的成功。

投資佔先 港商屢創第一

在內地經濟改革開放史上,港商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第一:內地第一家「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工廠,內地批准的第一家合資企業,第一間五星級酒店,第一條合資興建的高速公路,第一塊土地拍賣……港商不但引入資金、技術及人才,更為內地輸入先進的理念及管理經驗。

一九七八年,內地第一家「三來一補」加工廠──太平手袋廠由港商張子彌在東莞開辦;一九七九年,港商伍淑清註冊北京航空食品公司,成為內地第一家合資企業;一九八三年,港商霍英東與內地合資的白天鵝賓館在廣州正式開業,成為內地第一間中外合資的五星級酒店。

「三自」賓館 激發志氣

在籌建白天鵝賓館過程中,霍英東大膽提出「三自」原則,即自行設計、自行施工及自行管理,並且要求設計人員「拿出中國人的志氣和智慧來!」另外,他又打破內地酒店戒備森嚴的舊規,要求賓館向公眾「四門大開」。自白天鵝開業便跟隨霍老的白天鵝賓館副總經理彭樹挺說:「霍老說應該讓老百姓進來看看新事物,增強每個中國人對自己和國家前途的信心。」

在霍英東的帶領下,白天鵝賓館為內地引入新的服務意識及管理模式,對內地酒店業的發展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彭樹挺認為,霍英東對港商往內地投資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經常請朋友免費入住,為的是要讓友人體會到白天鵝的一流服務,增強友人投資內地的信心。」

商務部的統計顯示,在改革開放初期,港澳資金曾一度佔內地吸收外資總額的八成以上。截至去年九月底,內地實際使用港資達三千四百億美元,佔內地累計吸收境外投資總額的四成多,是內地吸收外資的最大來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