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9/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內經》中醫理論歷久不衰

我們經常聽到中醫引述《內經》語句,究竟《內經》是一本怎麼樣的書?由何人編寫?

《內經》,全名《黃帝內經》,當中多數篇章是以上古時代的黃帝和歧伯等問答形式為體裁,而書名冠以「黃帝」之名,相信是崇古假託。學者將《內經》與秦漢時期的《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作比較,發現書上的文字、音韻、方言皆相類似,加上典籍考證,一般認為《黃帝內經》主要內容大約成書於公元前一世紀的西漢中後期。由於書中文字筆路、篇章幅度都有差異,故可推斷《黃帝內經》並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在成書前不斷經過修改加補,最後才整理成冊。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靈樞》兩部分,合共有一百六十二篇章。《靈樞》以經絡和針刺法內容為主。而《素問》除了闡述經絡、腧穴、針法外,最主要是詳述中醫基本理論,包括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論治、養生及五運六氣。

另外,《黃帝內經》詳細記述人體解剖資料,綜合出各個臟腑之間的關係,以及體外的病理反映。因此,《黃帝內經》被後世習醫之士奉為經典之學,所有生理、病理和診治原則都出自此書。

《黃帝內經》是古人長時間觀察人體生命與自然環境變化的關係綜合而得,雖然成書年代久遠,不過天地萬物,包括人類,都未能脫離自然環境之外,因此《黃帝內經》提出的理論歷久不衰,仍然是傳統醫學的中流砥柱。

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醫推廣小組

scm@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