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香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經濟起飛,主要是靠發國難財,即是藉內地的不幸為自己製造優勢。這聽起來似乎很可悲,但當中正正道出香港人在千變萬化的社會中能夠靈活變通、因時制宜、迎合機會的獨特優勢,同時顯示,香港過去的成功,正是香港人有質素,可以看通世界的大形勢,把握到流行脈搏。
紡織等輕工業為今日香港經濟奠定了基礎,但這些行業的興起,都是五十年代內地移民給香港帶來的工業技術、人才與資金使然;後來有人發覺香港地少人多,地可保值亦可賺錢,於是把大部分工廠北移,剩下的土地用作買賣和建樓,樓市因此蓬勃起來;其後資金不斷湧入,加上內地改革開放令內地企業相繼來港上市,才造就香港有成為金融中心的條件。
國際風雲變幻莫測,今日我們追求建立某某中心、某某發展區、構建媲美外國的未來經濟藍圖,彷彿是不多想遠一點,香港人就必定吃大虧。但是,今日想出來的東西,明天就有落伍的可能。那某某中心或許是今日興之所至,但當中心落成之日,設計者回過頭來,發現錢賺不到又無人光臨,原來是這個計劃不幸地經已落伍。
香港的成功,正是體現了看風使U、吃世界飯的獨特個性。世界要食甚麼飯,由不得我們去控制。我們吃着的飯,有吃飽的一天,也有被人搶去的可能。然而,不吃這飯,還有其他東西可以吃,只要一日香港人仍然保留靈活多變和緊貼時代脈搏的特質,我們就不愁沒有飯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