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生的兩宗醫療事故,受害者都是幼童。本月起,二十九間母嬰健康院改由醫療輔助隊注射員為兩歲以下兒童補種肺炎球菌疫苗並派發退燒藥,結果首個周日就出錯,至少有十七間健康院的注射員派錯退燒藥,涉及最少數十名幼童。另一宗發生在將軍澳醫院的醫療事故更過分,一名初生嬰兒竟被錯誤注射正常劑量十倍的用於治癌的卡介苗。
兩宗事件都屬於人為錯誤,當局事後不得不向受害者及其家屬道歉,並提出補救措施。然而,錯誤已經發生,傷害已經造成,一句道歉有甚麼用呢?正如有家長指出,大人被派錯藥、打錯針尚有抵抗力,而新生的幼童免疫系統尚未完善,怎能抵抗過量藥物呢?萬一遺下副作用,豈不是誤人終生?這次暫時沒有釀成人命損失,是不是次次都這麼好彩呢?孩子剛出世就淪為醫療事故的犧牲品,這是港府的恥辱,也是港人的悲哀。市民對公立醫院所剩無幾的信心,亦再一次受到打擊。
食衞局官員日前曾發表感性講話,指若醫護人員以醫者父母心及將病人當成親人的態度去工作,就一定能減少醫療事故。話音剛落,醫療事故就接踵而至,狠狠摑了當局一記耳光。這不僅說明部分醫護人員馬虎了事的工作態度仍然沒有改善,也證明當局例牌的檢討、補救措施完全無效,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根本就沒有觸及本港公共醫療問題的核心。
醫療事故層出不窮的根源在哪裏?看看急症室的情況就知道了,不管是哪家公立醫院,也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急症室總是人滿為患,市民看一次急診動輒要排隊三、四個小時甚至六、七個小時,好不容易輪到醫生召見,看診平均僅五分鐘,最快的不到一分鐘,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醫護人員還要處理相關的行政事務,在高度緊張下,醫生無暇為病人仔細診斷,護士也沒有時間去核對藥物標籤,醫療事故就難以避免。
其實,目前本港用於公共醫療的整體資源並不算少,問題在於醫管局架構臃腫,十羊九牧,真正用於前線的資源很少,用在病人身上的就更少。管理層養尊處優,腦滿腸肥,前線員工則疲於奔命,應接不暇,必然導致士氣低落,人才大量流失。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如今健康院改由醫療輔助隊注射員代替正式的醫護及藥劑師打針派藥,若人手緊缺的問題不解決,難道將來改由清潔工人為病人打針派藥?
本港公共醫療制度千瘡百孔,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食衞局局長周一嶽甫上台時曾坦承,現行醫療制度猶如癌症前期,若不及時採取行動,問題可能迅速惡化。無奈的是,在周一嶽的管治之下,公共醫療系統沒有恢復健康,反而更加惡化,醫療事故幾乎無日無之,受害者遍及各個年齡層,連初生的嬰兒都不能幸免。公共醫療系統的癌症由前期演化為末期,周一嶽及一眾醫療衞生官員難辭其咎。昨日公布的最新港大民意調查顯示,周一嶽的支持率在所有局長中跌得最重,可見他極其不得人心。
令人遺憾的是,本港雖然號稱實行高官問責制,但掛羊頭賣狗肉,總是有責不問,有責不究,官官相護,一團和氣,從沒有人因為醫療事故受到重罰,遑論下台問責。既然如此,港府不如將問責制改名免責制,這才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