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抗毒已成為由政府高層主導的政治運動,這本來沒有甚麼壞處,由曾蔭權牽頭,更可以打通垂直、溝通不足的政府部門。但抗毒變成運動,使政治考慮高於冷靜理性的研究和分析,大鑼大鼓,相對調高了社會期望;太過緊張,推出短期「攞分」計劃,卻因時間不足容易漏洞百出。正如早前豁免外傭稅和增加生果金般,急於求成,很可能忽略細節,魔鬼在細節裏,就會壞大事。
抗毒本無「即食麵」方案,應是低調、長期堅持的工作,更需要學界、家庭和社區全方位支援。有學者說,校園驗毒計劃其實需要十八個月的研究,但高層認為「不能等」了,又有校長們表態支持,於是官員就「心雄」了。
然而,即將在大埔區中學推行的校園驗毒試行計劃成效未知,卻可能有不少副作用,因它將會製造許多標籤,並帶出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不願意簽同意書的家長會被標籤,可能被老師與社工不斷查詢和勸喻;被抽出來但臨場拒絕驗毒的同學也會被標籤,事後由老師與社工向他們了解和跟進。
老師與社工在此計劃中擔任執行者的重要角色,同學接受或拒絕測試,結果如何,都是由他們處理。本來學生願意向社工傾訴心事,但這計劃卻可能把某些老師與社工放在學生的對立面。其實,學生拒絕驗毒也許只是挑戰權威,但在不驗就是「有鬼」的偏見下,互相猜忌和懷疑的氣氛可能會蓋過信任的心態。
政治不可能取代研究,抗毒是很長的戰線,真的不能急於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