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重建策略的檢討由去年至今,歷時大半年,至今仍在「雷達下低飛」,無論是公聽會還是焦點討論,在民間均起不了漣漪。而市建局贊助、討論市區重建策略的電台節目,是錄音而非直播,只是單向的介紹,因此未能促進雙向的直接溝通。
黃乃忠事件卻突然讓市區重建再次成為爭議,上了報章,讓不少市民都感動了,因為這是最簡單不過的「大衞與巨人哥利亞」搏鬥的故事,因為這故事與公義有關,是香港在一貫的推土機式重建策略下,不斷摧毀本土經濟和小市民生計的又一證明。
新忠花店的老闆黃乃忠,是典型的傳統工藝師傅,他承傳了父親留下來的小生意和技術,一直經營傳統花牌紮作,也一直在深水埗區安居樂業。奈何由房協主導的市區重建項目覬覦福榮街一帶的唐樓,也影響了新忠花店的存活。
過去五年,忠哥與街坊一起抗爭,不願搬離,直至最後一刻,因為對不少行業來說,搬離等於結業,在同區再難找到相若租金和面積的單位。忠哥的故事讓人心傷,也是市建局和房協作為市區重建政策的執行者漠視社區影響的後果。
周一晚上,是新忠花店的「最後一夜」,翌日執達吏就要上門了,不少市民都到福榮街與忠哥合照,留守到最後。忠哥也即場教授年輕朋友他這門傳統手藝。不要小覷摺紙花和寫花牌的難度,這手藝絕不能求其。
其實,不需要更多諮詢,民間也同意市區重建必須改的就是這樣差勁的手法,是不能再漠視社區影響,不能置本土經濟於死地,不能讓忠哥這樣的小生意無處棲身。沒有人希望舊樓被拆卸後又是新的商場和「蛋糕樓」(即商場、平台加住宅)。若這是社會的共識,可否馬上改變市區重建策略,而不是讓檢討的實施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