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北京決定九七年收回香港後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一個重要原因,是香港一百多年來在英國統治下屬於世界資本主義營壘,和國際資本、國際經濟、國際金融血脈相通;九七後,要保持香港的經濟繁榮和長期穩定,要香港這隻肥鵝繼續生金蛋,為中國的現代化作出獨有貢獻,就必須把香港的經貿、金融等留在世界資本主義營壘裏,讓它們繼續血脈相通。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有政策上的保障,就是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以當時那種情況而論,中央對收回香港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是實事求是的。現在,近三十年過去了,大環境變了,最大的變化是中國的改革開放無論深度還是廣度,都和世界經濟逐漸一體化。國際經濟的一體化早已打破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還存在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藩籬、壁壘。也就是說,過去只有香港和國際資本可以做的事情,中國內地許多城市現在也可以做,甚至會做得更好、更具規模,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已經逐漸血脈相通。
另一方面,香港在繼續保持和國際資本血脈相通的同時,也正在被時代的發展和自身的需要推動着和中國內地逐漸融和。這種融和首先是經濟上的、市場上的、人員交流上的等等,最後的大結局,必然是政治上的和社會制度上的;香港和內地也完全血脈相通。
形勢的發展比人們想像的要快。回歸十二年,前十年八年,人們還在把關注的焦點放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怎樣才能和內地「有效區隔」上,怎樣如同所謂「防火牆」上,香港的親西方勢力還在千方百計的用「民主拒共」、「還政於民」來人為強化香港與內地的政治障礙、制度障礙。現在,人們更多思考和談論的是,香港與內地今後不可避免的融和,而香港最終的出路是融入內地特別是珠三角。有了這樣的思考和談論,順理成章的,就是香港今後應該怎麼在政治上和制度上拆除障礙,而不是加固障礙。對此,北京也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