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逾二千間擁有五間或以上分店,或零售面積不小於二百平方公尺,同時售賣三種包括食物或飲品;藥物或急救用品及個人衞生或美容用品的商戶,明日起派膠袋須每個收取至少五角。膠袋定義指附有手挽孔、繩索或帶條作攜帶,不織布環保袋,有塑膠薄面或塑膠手挽的紙袋均須徵費,而附預製膠袋商品、無手挽如包裹鮮果、海鮮或麵包袋則毋須徵費。
條例涵蓋超級市場如百佳、惠康,便利店如7.11、OK,個人用品店如屈臣氏、萬寧等,連鎖店莎莎、卓悅、玩具反斗城、無印良品及行山用品店保捷行自助遊專門店,均納入徵稅商戶,市民到該等商戶購物,不論貨種及件數,索取膠袋均需繳付膠袋稅。
網頁僅提供收費商戶英文版
部分已登記的百貨公司如吉之島、一田百貨的情況就較為複雜。市民在該等百貨公司內超市購物,膠袋依然「有價」,但在超市以外,如購買非三類訂明產品、專櫃貨品及寄售商品,便可獲豁免徵費。可是,本報昨到百貨公司浴室用品部了解,店員指擦背刷、沐浴海綿等屬個人衞生用品,須按例徵收膠袋稅,但假若購買毛巾則毋須徵費。翻查當局商品名單,毛巾確實毋須徵膠袋稅,即同類商品亦有「兩制」,容易引發爭拗。
雖然當局已開設網站介紹膠袋徵費詳情,但已登記收費商戶至今仍僅提供英文版,介面雖顯示「只提供英文版」,打開卻又有中文說明,但資訊既不完整亦見混亂。附載於網頁上的查詢熱線亦欠宣傳,有消費者批評無所適從。對於新例推行在即,但市民仍感「矇查查」,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麥瑞琼擔心,徵膠袋稅初期會大混亂,市民亦不懂分辨哪類貨品獲得豁免。她舉例說,「一間百貨公司有五層樓,其中超市是受監管實施徵膠袋稅,其他樓層唔使,以前顧客可以一次過畀晒錢,日後就要分開結帳。」
顧客貪小便宜湧「免費商舖」
部分未納入徵費行列的商戶怨聲更大,因為不少市民轉到該些店舖「儲」膠袋。雜貨店老闆王先生坦言,由於最近愈來愈多顧客要求額外取膠袋,故決定要求顧客付錢購買,「啲客真係唔客氣咁狂攞,一攞攞成十幾廿個!咪收番佢錢囉」令膠袋使用量大增。
環境局局長邱騰華提醒說,已登記商戶全部貼有膠袋徵費標誌,當局會留意會否有店舖為逃避徵費,預先用膠袋包裝貨品出售,他認為該等商戶會適得其反,惹起消費者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