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6/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縱有膠袋徵費 難抵烏煙瘴氣

爭議極大的膠袋徵費下月七日正式實施,港府樂觀地預測,徵費將改變市民的消費方式,全港每年可減少使用十億個膠袋。但環保組織卻大潑冷水,認為商家為避免影響生意,可能採取各種手段逃避徵費,將會帶來負面影響甚至反效果,港府極可能「好心做壞事」。

這樣的擔心並非杞人憂天,而是有根有據。膠袋徵費尚未推出,已有不少商舖向消費者派發無手挽的膠袋及「不織布袋」,這種「不織布袋」使用的膠原料比膠袋多十倍,難以分解,更加不環保。環保組織在調查多家大型超市後還發現,不少產品已有預製膠袋包裝,消費者不付費就可以購買「帶袋」的產品,根本達不到減少膠袋的預期目標。

生產商或零售商主動為產品「帶袋」,實在有不得已的苦衷,他們擔心膠袋徵費會趕走消費者,影響生意額。事實上,本港並非所有商舖都實施膠袋徵費,那些獲得豁免膠袋徵費的小商舖,仍然可以免費派膠袋,可能因此取得相對優勢,吸走部分顧客。再者,商家對港府執行徵費政策的決心與能力也感到懷疑,只要有部分商舖陽奉陰違,採取小手段逃避徵費,必然引起羊群效應,令膠袋徵費形同虛設。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商舖能夠逃避徵費,是因為有漏洞可鑽。法律只規定消費者索取膠袋需徵費,但對零售商或生產商推出「帶袋」產品,則完全沒有監管。對此,環境局局長邱騰華也無計可施,他承認暫時難以界定哪些是裝飾性的濫用包裝,哪些是實際需要的包裝,還要繼續研究,而這涉及修改法例。他還說,不會使用太多的人力與物力來巡查商舖,因為不涉及嚴重違規。這等於告訴大家,當局對膠袋徵費將採取隻眼開隻眼閉的態度。

邱騰華對膠袋徵費顯得信心不足,其實並不奇怪。膠袋徵費並非香港首創,其他地方早着先鞭,例如愛爾蘭實行膠袋稅後,表面上購物膠袋使用量降低九成,效果顯著,但同期紙袋大增,而且膠垃圾袋銷量更飆升十倍,互相抵銷後,膠袋總用量沒有減少,甚至不減反增。港府對此心知肚明,之所以引入膠袋稅,一是顯示自己有做工夫,二是藉環保之名開立新稅種。事實上,港府拒絕將膠袋稅收入成立基金用於環保事業,而是直接撥入庫房,已足以證明他們環保的誠意和決心不足。

徵費究竟能否減少膠袋的使用量,尚待時間來證明,我們想指出的是,本港的環境污染十分嚴重,相關工作千頭萬緒,相比濫用膠袋,市民更不滿意的是空氣污染,改善空氣質素才是當務之急。遺憾的是,雖然港府口頭重視空氣污染問題,更提出「為藍天打氣」的口號,但遲遲未有實質性的對策,以致空氣污染指數居高不下,市民吸入的不是新鮮空氣,而是烏煙瘴氣。

空氣惡劣不僅危及市民的生命與健康,更影響本港的國際形象,近年來不少國際大機構遷出香港,原因之一是難頂烏煙瘴氣。稍早前,澳洲政府對香港發出旅遊忠告,足證在國際社會的眼中,香港已不是一個宜居的地方。

在輿論壓力之下,港府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承諾採納世界衞生組織的「空氣質素指引」,以取代已沿用二十多年、不合時宜的「空氣質素指標」,但環保組織踢爆,原來港府打算採納的所謂「最嚴格」指標,只不過是發展中國家才用的「中期指標」。時代在前進,港府的環保指標卻大開倒車,香港自詡是國際大都會,簡直笑死人。

綱舉而目張,處理環保問題必須先從關鍵的空氣污染入手,港府對空氣污染束手無策,反而急於徵收膠袋稅,完全是主次顛倒,緩急不分。近日有環保組織到政府總部「通緝氣候逃犯」,一舉戳穿當局重視環保的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