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6/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大道之行:發展新產業考驗在前頭

為展示發展新產業的決心,政府宣布預留六幅土地分別供私立大學及私營醫院發展所用,以象徵式的地價批予合適的申請團體,向創新科技產業提供財務或稅務優惠,以鼓勵投資創業,同時成立檢測和認證局,以提升專業水平和國際認可,擺出一副進取的架式,可惜業界的反應未見熱烈,抱持懷疑態度的為數不少。

回歸十二年,從董治時期到曾蔭權掌政,政府喊了不少口號,搞出不少頗具聲勢的計劃,甚麼數碼港、中藥港與鮮花港,最後都走了樣,變成地產項目或市民心中殘留的記憶,皆貽笑大方也。

甚麼是產業化?在市場競爭中具有大規模發展的優勢,可創造明顯的經濟效益與大量專業化技術化程度較高的職位,在全球一體化的今日,才能稱之為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從這個角度而言,所謂六大產業,明顯含有不少水分。

產業化的過程,培育需時,像走鋼線一樣,行差踏錯,隨時粉身碎骨。充分的研究論證,立足本土國情,吸取先行者成敗得失的經驗教訓,加上政府的決心與政策上的配合,聯同業界的積極進取,才有望成功。打造新產業,需時五至七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時間,是常見的現象。

政府的思路出現較明顯的轉變,從過去的「小政府、大市場」心態,逐步過渡至先行者的角色,放棄過時的積極不干預做法,為新產業提供土地及稅務上的優惠,做好穿針引線的工作,以激勵本地商界及吸引國際投資者,這是一種良性的轉型,值得肯定。

不過,證諸過去十多年的歷史,高官崖岸自高卻又不懂經濟的心態一日不變,與業界及學界難有真正的溝通,閉門造車與實際環境嚴重脫節的情況延續,則新產業的發展,將荊棘滿途,阻力重重,難言有成功的希望。

即使成立了局或辦公室,倘若行政體制內不拆牆鬆綁,減少跨部門合作的阻力,在長官意志下,仍然各自為政,則成功的機會不大,所以決心、新思維與體制上的配合,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