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日前發表文章,大談香港要發展六大優勢產業,包括教育、醫療、檢測及認證、環保、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曾蔭權認為這些都是「發展知識型經濟的新動力」。
香港發展這些「優勢產業」,發展「知識型經濟」,都不是曾蔭權上台以來的新發明、新創見,類似的東西在董建華時代就提出過、吹噓過、宣傳過,但之後從來沒有具體動作和措施,隨着董建華「查找不足」、「忽然腳痛」請辭下台,也就煙消雲散。
曾蔭權今天舊事重提,是因為發生金融海嘯。社會輿論再次猛烈批評曾蔭權執政以來還是獨沽一味發展金融,以為憑這一樣東西就能「養活香港一千萬人」,就能始終保持競爭力。輿論界的批評、金融海嘯打殘香港「國際金融」的事實,以及中央政府一再警告香港要盡快解決經濟結構的深層矛盾,香港要抓住機遇「找到」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等等,令曾蔭權和特區政府慌了起來,忙亂了一輪之後,整色整水、添油加料地炒出了這盤「六大產業」的回鍋肉。
然而,曾蔭權卻喜歡貪天之功為己有,要把「發展六大優勢產業」的發明權、創意權記在自己的功勞簿上,記在他的「進步發展觀」上。於是,他在文章中吹噓「二○○七年我發表第三屆特區政府的五年發展藍圖——香港新方向,提出『進步發展觀』,首先以基建帶動經濟發展,推出十大基建項目」。接下來,曾蔭權又吹噓「進步發展觀」的另一方面,是軟件的建設,目的是為香港走向知識型經濟提供有利的環境。有了這兩大「方面」——硬件和軟件,在「進步發展觀」的指導下,在他「親自掛帥」的經機會「數月研究」下,「發展六大優勢產業」便敲鑼打鼓粉墨登場了。
曾蔭權鼓吹的「進步發展觀」首次在○七年「五年發展藍圖」中出現,當時一提出便立即被輿情譏為東施效顰,抄「科學發展觀」又抄得很拙劣、很糟糕。此後,他不敢再講,今天又忽然冒出,大吹特吹,不怕更加令識者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