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世生活優游者,以為幸福無限。一日不識趣者告之:「人是會死的。」生活即生巨變,朝思暮想:「真的要死嗎?怎樣死?何時死?何地死?」患上死亡焦慮,忐忑不安,生不如死。
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梁卓偉謂,隨着H1N1甲型流感病例增加,不排除有人病死。此語一出,即被部分傳媒視為新流感危機升級而大肆報道。
危機是升是降往往視乎消息處理。美國有州份新流感死亡已累計六例,若州政府欲全民只顧流感,不顧政府不濟,大可領導群眾齊數死亡,一數一驚心,致令他們恐慌而忘卻一切。
但州政府並無這樣做。每發布一例死亡,除表示哀悼之外,必同時指出,不幸消息再一次顯示流感是可致死疾病,該州每年平均有一千人因流感而死,該國每年死於流感總計平均三萬六千人,勸喻州民注意衞生;更重要是提供客觀尺度,讓群眾自行理解六例死亡跟每年千例相比,孰輕孰重。
香港統計處資料顯示,二○○八年全城共死了四萬一千五百三十人,單是可與流感扯上關係的肺炎,已有五千三百三十九人病死;另一流感可導致的併發症——敗血病,則七百八十八人病死。香港大學年前的研究,亦估計本港每年平均一千人死於流感。上述數據,是否社會從來未有所聞,抑或聽而不聞,以致政府稍為提出新流感致死便觸動神經,成功散播驚恐,為其浮誇無效抗疫措施,自圓其說?
死亡令人悲痛,但人生自古誰無死,更可悲的是不以理智看待死亡,為了害怕死亡,而放棄做正常人、過正常生活的愚蠢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