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壓力增加及人口老化問題的出現,高血壓病成為當今最常見的心血管病,發病率亦不斷提高。除了西藥外,不少中藥經反覆研究後都發現有相當的降壓作用,副作用亦較西藥少。
中醫學中沒有高血壓病名,而是從種種表現主要歸入中醫的「頭痛」、「眩暈」等範疇中,然後進行辨證論治。病變部位在肝、腎、心、腦,而以肝及腎為主。主要歸納為五個證型:
肝陽上亢型,主要有頭暈脹痛、急躁易怒、面紅目赤等,多見於高血壓病初期。
陰虛陽亢型,主要有頭暈脹痛、急躁易怒、耳鳴耳聾、潮熱、腰膝痠軟等。
腎精不足型,主要有耳鳴耳聾、失眠多夢、腰膝痠軟等。陰陽兩虛型,主要有頭暈眼花、面色蒼白、腰膝痠軟、夜間多尿等,多見於高血壓病後期。
痰濕內蘊型,主要有頭暈目眩、食欲不振、胸悶、身體困倦等,多見於體形肥胖病者。
常用降壓中藥有黃芩、菊花、牛膝等。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均發現不少中藥有降壓作用,比方說,漢防己的淬取物已被製成西藥,在臨床上廣泛使用。食療方面,遵照家庭醫生之吩咐外,日常亦可吃菠菜,能通血脈及潤腸通便;薺菜,性平,降壓效果明顯;芥菜,能平肝明目;菊花,能清肝火,降低血壓;番茄,可降脂降壓。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
中醫推廣小組
scm@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