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官員慨嘆,「公眾諮詢」愈來愈沒有意義,花大筆錢聘公關公司,安排場地、準備材料,出席的「市民」卻熟口熟面,總是同一小撮有強烈意見或曾受此議題影響的市民,他們不怕路途遠,每次論壇必定參加。但此類場合卻未能吸引取態較溫和的一群,而每天都在做承傳和播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事忙,也很少出席這些場合,多聽正反意見。
公眾諮詢是必須的過程,沒意義的不是諮詢本身,而是政府慣用的諮詢模式。官員出席此類活動的開場白,一般是這樣的:「大家好,我今天來,是想聽意見,希望大家把握機會,暢所欲言。」
問題一,是「單向」。官員美其名沒有預設立場,其實熟悉政策的市民都心裏有數;不過,在場官員始終不願回應,「保持中立」,市民發言,就只好向着空氣講話,像一個人在打乒乓,沒有人把球打回來,總有點不是味兒。
問題二,是意見說了又如何?像市區重建,相信政府早就知道市民的最大關注是甚麼,但又未見市建局的作風有任何改變。
上周六下午,我出席的市區重建策略檢討論壇,就是這樣的局面,出席者只有數十位熱心人士。整個諮詢由公關公司的簡單介紹開始,跟着每位參加者可以講幾分鐘,大家各說各話,各自吐自己的苦水,縱使苦水有共通點,例如做了幾十年的小店舖被「搶」去,被迫要接受收購等,但主持只是指揮交通,沒有嘗試歸納意見,遑論鼓勵與會者向前看,尋求共識。
這種沒意義的一人乒乓要改了。假若當日是個圓桌會議,假若出席的官員拿出誠意和勇氣與市民展開辯論,提出觀點,經過一、兩個小時後,也許會愈辯愈明,分歧可以縮窄,大家學會聆聽,求同存異。這樣的參與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