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抑鬱症患者同時承受生理及心理的折磨,但不少人均拒絕向精神科醫生求助,擔心被標籤為「黐線」。精神科專科醫生劉英傑指,家人及朋友的開導對患者是否願意求診有關鍵作用,亦不應質疑患者的種種身體不適為「心理作用」,以免令患者更鑽牛角尖,可先鼓勵患者從事較輕鬆的活動,例如散步等,再逐步勸導患者求診。
鼓勵可「由淺入深」
曾受抑鬱症困擾多年的Sandra直言,當年對親友的勸導完全「聽唔入耳」,反埋怨親友不明白自己感受。最後全靠丈夫一句:「老婆,我真係唔知我哋將來會點,可以點行落去。」Sandra決心求醫,得悉自己只是患上情緒病,才頓感舒一口氣。
劉英傑指,埋怨旁人不明白自己是抑鬱症患者的典型心態,患者亦可能擔心被標籤為精神失常,外國研究顯示一成一患者否認有精神困擾。他指親友鼓勵患者時可「由淺入深」,「唔好一開始就叫佢去玩、去唱K,因為患者根本無心力咁做,好似叫啱啱腳傷好嘅人去跑一百米,佢反而嬲你。」他建議可先鼓勵患者外出散步或用膳,或陪伴患者留在家中一起看電視或影碟,逐步重建患者與外界的聯繫。親友可搜集有關抑鬱症資料,「慢慢說服佢呢個只係情緒病,唔想睇精神科咪問吓心理醫生先,再唔係問吓家庭醫生都得,叫佢試吓先,唔鍾意咪再諗辦法,總之要佢踏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