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摘A的尖子的學科首選是甚麼?這問題易答,是醫科、精算、工商管理、法律等。香港的中學重理輕文,高考成績不俗但未能入讀上述學科的,會選讀工程、建築、電腦,或與商科有關的市場學、會計等。
高考英文科摘A的同學,可進入英文系或其他人文和社會學科,但我相信只有小部分成績好的同學會選擇教育。尖子和語文能力高的年輕人出路特別廣,除非他們喜愛當老師,否則選讀香港教育學院和各大學教育學士課程不會是他們的首選。這是全球性現象,並非香港獨有。
正因如此,世界各地的政府都在苦思,如何為基礎教育尋找優質英語教師。美國就用「為美國任教」的計劃,呼籲和感動名大學如長春藤大學的畢業生花幾年時間投身教育。這措施不僅令教育的創新有更多渠道落實,更可讓尖子理解教育須面對的問題,將來他們在各方面有成就後,可繼續回饋和支持教育。
微調政策事在必行,明年起就會實施。這幾天我不斷思索,如何用最快的方法為香港幾百所中學找到能以英文任教的老師或助教?坦白說,若老師的英文不流利,結結巴巴,要學生「夾硬」以英語學習,是很痛苦的事,也會有反效果。
闡釋「微調」的立法會文件中有不顯眼的一句:「我們建議成立一個由志願專業人士組成的網絡,為學生舉行英語活動。」這句話是請英文流利的志願者支援學校?與其義務,為何不倣效美國,用不同的誘因吸引年輕尖子進入學校?
大學畢業生不願接受四千元的見習生工作,但助理教師的月薪會較為吸引。香港也需要各界人士支持教育,若大學畢業生能為弱勢學校服務,也是建立同理心的一環,且建議背後絕不需要天文數字的公帑,值得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