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存在就有希望

台灣前總統李登輝執政時採取務實外交,不計是否有正式的外交關係,皆以發展經貿關係為主,讓台灣能在國際孤立中走出困局,維持一定的國際局面。不過,李登輝執政後期發表了「兩國論」,讓兩岸關係遭受到重大衝擊,但今天台灣面臨國際參與問題時,李登輝這段話實不應以人廢言。

近期兩岸關係改善,終能遂台灣參與國際事務的宿願。經過三十八年,台灣終能參與聯合國的世界衞生大會,是台灣重返國際社會的一大步。

在開幕式中,台灣以觀察員身份發出聲音,這得來不易的一刻,實拜兩岸和解而爭取到參與機會所致。台灣用的名稱,是比照奧運模式的「中華台北」,對台灣而言,雖不滿意,但可接受。

但是,民進黨人士環繞着名稱問題大做文章。民進黨指摘這是馬英九政府向中國低頭,指台灣不能使用國名失去主體性、出席還要事先經中國同意、世衞官方網站仍將台灣列為中國的一省等,均成為馬英九政府的賣台罪名。

民進黨以最嚴苛的態度來指摘執政黨,卻忘記他們在位時的無所作為。當年,民進黨刻意忽略台灣在國際政治現實下的處境,難道執意以「中華民國」之名、且毋須中共同意,就能參與國際事務嗎?如果可能,為何他們執政時做不到?一些綠營人士前往日內瓦嗆聲,實際是把內部矛盾搬上國際舞台。

「中華台北」之名乃不得已的名稱,台灣是在國際孤立下才走務實路線,爭取國際生存空間,不想繼續被孤立封鎖。此時,台灣在國際空間中先求生存再求發展,凝聚全民共識應是共同目標。因之,民進黨過去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讓台灣阻隔於國際空間之外,其批評台灣主權被矮化乃昧於現實。今馬英九政府的努力應獲喝采,因為處於逆境挫折的台灣終於向國際邁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