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觀:加建欄杆欠理據

上世紀二十年代,殖民政府從陡斜的舊山頂道興建了一條小徑直達山頂。這條路至今存在近百年,完好無損,沒有受到人工化的改變。最近,行山朋友得悉,運輸署擬在小徑加設「維多利亞式欄杆」,加建的考慮是因為該處對行人有「潛在的安全風險」。

加建欄杆費用七十萬元,按小型工程的規格,運輸署請中西區民政處協助諮詢「社區」。誰是社區?原來總共八人,分別是區議員、分區委員和鄰近學校的校長等。

「龍虎山自然面貌關注組」是近年崛起、很棒的「欄杆殺手」,早前成功阻止了政府在克頓道行山徑加建欄杆。看到舊山頂道小徑如此無理的工程,他們便在網上呼籲聯署,數天內取得了三百七十個電郵,齊向加建欄杆說不。他們也積極與民政處溝通,希望能與運輸署會面。但民政處回覆說:我們在這次諮詢要中立,因此並不適宜為你們約見運輸署。

小組成員惟有寫信問:究竟運輸署曾接獲多少投訴,曾有多少市民要求加設欄杆?在過去的日子,曾發生怎樣的意外?是因為沒有欄杆導致的嗎?答案是:只有一個投訴,從未發生意外。運輸署續說,就算沒有意外,署方也有責任作出預防性的措施。小組成員再接再厲,在小徑做問卷調查,在收回的一百零八份問卷中,有一百零二人認為不需要欄杆。

我的問題是:為何要加設欄杆?是因為一個投訴就有所行動?為何是仿古的維多利亞式欄杆?為何諮詢如此兒戲?為何只諮詢八人?還有,民政處要中立因此不能幫忙?這就是民政處的角色?

面對同類情況,新加坡不會加建欄杆,當地官員認為,市民也要負起個人責任。香港是擁有最多欄杆的城市,過多欄杆背後,是過度管理、不信任和怕市民投訴的心態,值得大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