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鷹氣少鴿願重必被人欺

中美關係如何定位和互動,兩國內部都有鷹鴿兩派,或曰鷹鴿兩種意見。這兩種意見何者佔上風,成為決策層主流,視乎形勢和條件而變,不會是鷹派永遠佔上風,也不會是鴿派永遠佔上風。正是由於對形勢判斷的不同,對自身和對手各種條件力量判斷的不同,對中美關係在國際大格局中的位置和影響判斷的不同,以及各自領導層決策者性格、思想方法的不同,導致了中美內部總是會有鷹鴿之爭。

從一九五○年打韓戰到一九七二年尼克遜總統訪華,這二十二年中,中美內部都是鷹派佔上風,雙方視對方為敵國。那時中美內部有沒有鴿派的聲音?有,但很微弱。那時鴿派的聲音,無非是要緩和兩國關係,要有所接觸。不過,那時的條件、形勢不具備,緩和等同空談。那時,中美之間是鷹派對鷹派,硬碰硬。中國雖窮雖弱,但毛澤東和中共從上到下「鷹」氣十足,對美國的硬半步不讓。因此,國家決策層面對強敵「鷹不鷹」,首先是一種立場和態度,是精神支撐,其次才是實力、條件和形勢。

中國那時很硬很鷹,頂了二十年,遂使世界形勢發生了變化,美國的「鷹」被迫轉為「鴿」,中國也才累積了和美國平等交往的本錢。若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鷹」而中國一早就「鴿」,美國就會對中國一路「鷹」下去,不會轉「鴿」,不會有「中美關係改善」,不會有中美的平等合作。因此,中美關係要想「正常」,要想長期穩定發展,必須是「鷹對鷹」、「鴿對鴿」,這首先也是一種立場和態度,其次再去講實力、條件和形勢。

毛澤東之後,中國少了鷹氣,多了鴿願,而美國方面則非如此。美國以「鴿」對「鴿」,在雙方合作中撈取最大利益的同時,不忘時時亮出鷹爪,這樣的鷹爪有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外交的以及國際輿論的,諸如「中國威脅論」。可哀的是,北京領導人好像很害怕這種「威脅論」而更加自我收縮,更加以鴿願回應,他們要讓美國人看看,我們不「鷹」呀,我們沒有「威脅」誰呀,我們很「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