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本欄曾分析過香港整個製藥行業的問題,香港醫藥界的獨特現象,就是醫生的人工高,但用藥的價錢卻低,大用家醫管局以價低者得的原則來招標,各藥廠自然拚命壓價,再加上衞生署以藥廠會自行監管為假設前提,本地生產的非原廠藥自然問題多多,所以當時被揭發的藥品問題,不過是其中一部分,只要公眾的關注度提高,問題一定陸續有來,結果不夠一個月,利尿藥又被發現有曲霉菌。
這些藥品的問題,根源在於整個行業的結構性問題,而不是個別偶發性事件,要改變整個行業的形態,就要引入實質的生產商,否則全行業都是如此這般,根本無法徹底改變現狀。
如果整個行業都是粗製濫造,將貨就價,那麼醫管局或部分走大眾化路線的私家醫生和醫院,也是無能為力。真正依足規矩,相信全港大部分藥廠產品都不合格,而醫管局又沒有足夠資源購買外國原廠的貴價藥,醫管局最終也是無可奈何。
最基本的問題是,醫管局作為最大的藥品買家,應該首先加強品質管理,如果本地藥廠產品無法達標,又或者個別藥品被抽驗時出現問題,唯一的辦法就只能追加預算,到外國購買原廠的貴價藥,否則一定要向本地藥廠購藥,那就家無寧日。
衞生署作為監管機構,對接連有藥廠產品出現問題,毫無疑問要負上第一線的責任。一般採購部門都把貨品質量監管的工作推前,重點放在排選合格生產商,到生產線檢查生產程序,防患於未然,而不會把重點放在成品檢驗上。因為在檢驗成品時才發現問題,那就米已成炊,要改已經太遲。
醫管局表面上是受害者,但如果可以發揮其購買的威力,嚴加挑選,不只求價廉,那些藥廠也不致如此猖狂。